布,和老周一起搭起临时雨棚。阿雅则在雨棚下快速检查晶坯:“滤水孔没有堵塞,排水还很顺畅,只要撑过这阵暴雨,问题就不大。”
暴雨下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停。雨停后,团队立刻检查“护兰系统”的受损情况。让人惊喜的是,滤水晶坯的排水通道完全没有堵塞,护根网虽然有些松动,但依然牢牢护住了雨林兰的根系,几只护兰蚁已经在晶坯的纹路里筑起了小巢。“蚁酸能进一步抑制腐根菌,”阿雅看着忙碌的蚂蚁,笑着说,“它们这是在帮我们守护雨林兰呢。”
接下来的五天,团队每天都在兰心谷监测和调整。林夏发现之前倒伏的雨林兰开始重新直立,根部冒出了白色的新绒毛;萧凡则根据岩层的渗水情况,调整了晶坯的滤水孔大小;老周又在涂层里加了一层“缓释营养珠”,能持续给根系提供养分。到了第七天,当李默通过卫星连线看到兰心谷的画面时,忍不住感叹:“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效果,雨林兰的活性比之前高了40%,你们创造了新的共生奇迹!”
离开兰心谷的前一天,团队在谷口的大榕树下埋下了第十一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雨林兰与护兰蚁的图案,背面刻着林夏新写的句子:“绿泉的露,是根系的呼吸;蚁群的忙,是生命的守护。”阿雅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用雨林绿木雕刻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小撮吸水土衣和护兰蚁的蚁后卵:“只要保持湿度,蚁后就能孵化,以后你们去别的地方做共生项目,它们还能帮上忙。”
“探索号”驶离雨林码头时,林夏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浓绿。萧凡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冰镇的椰子水:“下一站是北欧的‘极光苔原’,科考站的人说那里的驯鹿苔因为冻土融化,大片死亡,我们在星芒谷用的冰脉加固技术,或许能帮到它们。”林夏接过椰子水,指尖传来清凉的触感,她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雨林的绿,是溪流的诗,下一站的银,是苔原的歌。”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驯鹿苔样本走进驾驶舱:“苔原的冻土层每年融化速度加快1厘米,驯鹿苔的根系扎在冻土表层,一旦冻土融化,根系就会暴露在空气中。”萧凡接过样本,发现驯鹿苔的根部已经开始萎缩:“我们可以把晶坯做成‘冻土锚’,嵌进冻土层,再用冰纤维把驯鹿苔的根系固定在晶坯上,防止冻土融化时根系脱落。”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忽然觉得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探索之旅,因为每一次成功的共生约定,都变得更加有意义。
夜晚,“探索号”在大西洋上航行,甲板上能看到清晰的银河。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星空。“你说爷爷当年有没有想过,他的共生理念会让我们走到这么多地方?”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他肯定想到了,而且他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我们,为我们骄傲。”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画了一片驯鹿苔,旁边写着:“每一片绿叶的复苏,都是自然的回应;每一次脚步的前行,都是约定的延续。”她知道,只要团队还在一起,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跨越山海,去往更多需要守护的地方。而下一站的极光苔原上,正有一场关于银色的奇迹,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