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林夏激动地喊道,萧凡立刻跑过来,蹲在她身边观察:“你看,火苔的根须顺着晶坯的纹路扎进了岩缝,把松动的碎石都粘住了,而且泉水的流速也慢了下来,应该是导流栏起作用了。”
阿木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着火苔的图案:“阿婆说火苔长茂盛的时候,红泉周围的石头就不会掉下来,我们还能在火苔丛里找‘火晶子’——就是你们说的火晶碎片,能在晚上发光。”萧凡摸了摸阿木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晶坯:“这个送给你,上面有火苔的纹路,晚上也能发光,就像你说的火晶子。”阿木接过晶坯,开心地蹦了起来,跑到远处的火山岩上,把晶坯放在石头上,看着纹路慢慢亮起。
实验进行到第十天,火岩红泉周围的火苔已经连成了一片红色的地毯。火晶的光芒与火苔的红色交织在一起,在火山岩间形成一道赤红的光带。陈禾检测后发现,泉水的流速稳定在0.7米/秒,火苔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到了18%,火山岩的松动程度下降了40%:“要是把‘火岩守护晶’推广到整个火岩区,不仅能保护火苔,还能减少火山岩滑坡的风险,周围的牧民也不用再担心牧场被落石砸到。”
离开火岩红泉的前一天,团队在泉眼旁埋下了第九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火苔与火岩红晶的图案,背面则刻着爷爷日记里的那句话:“火岩红泉,苔晶共守,温以锁水,韧以固岩。”阿婆特意赶来,送给林夏和萧凡各一个用火山岩雕刻的小盒子:“里面装的是火苔的种子,下次再来时,把种子撒在晶碑周围,火苔会长得更茂盛,还能守护晶碑不被落石砸坏。”
“探索号”驶离补给站时,晨光正洒在连绵的火山岩上,火苔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林夏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阿婆送的盒子和爷爷的日记,日记里又多了火苔的图案,世界地图上的脉晶产地标注,已经覆盖了雪山、沙海、深海、雾林和火岩,像一张围绕地球的生命光环。
萧凡走到林夏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航行报告:“下一站是南极的‘星芒冰原’,科考站的人说那里的星芒藻最近因为冰盖融化,栖息地越来越小,我们之前在雪山用的冰脉守护晶,或许能帮星芒藻留住冰原。”林夏接过报告,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星芒冰原照片,照片里的冰原泛着淡蓝的光,上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星芒藻。“爷爷的日记里肯定有星芒藻的记录,”林夏笑着说,萧凡立刻凑过来,和她一起翻找日记,两人的肩膀轻轻靠在一起,眼底满是对下一段旅程的期待。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星芒藻样本走进驾驶舱:“南极的温度能降到-40℃,冰盖的移动速度很快,我们得为星芒晶坯设计防冰冻和抗挤压的涂层。”萧凡立刻接过样本,仔细观察着星芒藻的形态:“星芒藻的叶片上有一层冰晶状的外壳,能抵抗低温,要是把北极冰原水晶的粉末混进晶坯的涂层里,效果肯定不错。”
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萧凡走过来,将一杯热可可递给她:“还有六天就能到南极了,老周说这次要在晶坯里加入星芒藻的提取物,让晶坯能和冰原的生态系统更好地融合。”林夏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望着萧凡的眼睛,突然觉得这场跨越海陆的探索之旅,因为有他的陪伴,再遥远的冰原也变得温暖起来。
夜晚,“探索号”在平静的大西洋上航行,甲板上洒满了星光。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你说爷爷当年在南极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看着星星想下一站去哪里?”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肯定会的,而且他一定没想到,他的约定,会让我们带着这么多伙伴的祝福,走得这么远。”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火岩的红,是大地的誓,下一站的蓝,是冰原的诗。”她知道,只要有萧凡在身边,有团队的陪伴,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把爷爷的足迹,连成一片守护地球的永恒星光。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