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驶出高原雪山的范围时,车窗外的景色骤然切换——积雪覆盖的山峦被茂密的雨林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汽,夹杂着腐叶与花香的混合气息。萧凡握着方向盘,目光落在仪表盘旁的“雪苔共生晶”上,晶须在阳光下泛着淡紫色的光,与窗外的翠绿形成鲜明对比。
“海拔800米,湿度90%,温度32℃!”陈禾盯着环境检测仪,眉头微蹙,“雨林的潮热环境对晶须培育是个挑战,之前的瓷坯在这种湿度下可能会发霉。”老周坐在后座,正用砂纸打磨新制的瓷坯——这次的瓷坯混合了高原雪苔纤维和防腐树脂,表面还刻着细碎的纹路,“我特意加了防腐层,还在纹路里嵌了一点点深海守护晶粉末,既能防潮,又能让晶须更好地附着。”
林夏捧着爷爷的日记,手指停在“雨林卤泉”的记载页:“爷爷写‘雨林卤泉藏在望天树林里,脉水是赤红色的,像融进了晚霞,泉边的萤火虫会围着晶花飞’。”她指着日记里的手绘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一片区域,旁边标注着“萤光谷”,“据说那里的萤火虫只在卤泉附近活动,到了晚上,整个山谷都会被荧光照亮。”
车子在一处傣族村寨停下,萧凡他们找到了当地的向导玉罕。玉罕穿着传统的傣锦筒裙,肩上挎着竹篮,听说他们要找雨林卤泉,立刻从竹篮里拿出一片红褐色的叶子:“这是卤泉边特有的‘红泉叶’,跟着它的生长轨迹走,就能找到萤光谷。”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最近雨林里多雨,容易遇到泥石流,你们跟紧我。”
次日清晨,众人背着装备,跟着玉罕走进雨林。脚下的腐叶层踩上去软软的,每走一步都能听见水珠从树叶上滴落的声音。玉罕熟练地拨开缠绕的藤蔓,指着前方一片泛红的土壤:“看,红泉叶开始多了,卤泉就在前面!”
穿过一片茂密的望天树林,眼前突然开阔起来——一处圆形的卤泉出现在山谷中央,泉水呈鲜艳的赤红色,像一块镶嵌在雨林里的红宝石。泉边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红膜,无数萤火虫停在红膜上,翅膀偶尔扇动,发出微弱的绿光。“是萤光谷!”林夏激动地喊道,手里的日记差点掉在地上,“和爷爷写的一模一样!”
萧凡小心翼翼地靠近卤泉,刚蹲下身,就感觉手背被什么东西轻轻碰了一下——是一只萤火虫,正停在他的防蚊手套上,翅膀泛着柔和的绿光。他抬头望去,泉面上漂浮着无数细小的红色絮状物,像红色的雪花在水中缓缓游动。“是‘红泉晶藻’!”陈禾立刻拿出取样瓶,将泉水和红藻一起装进瓶里,“检测仪显示,脉晶素浓度是高原卤泉的2倍,还检测到‘赤晶菌’,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存!”
就在陈禾取样时,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轰鸣声。玉罕脸色一变:“是泥石流!快往高处跑!”众人立刻背起装备,跟着玉罕往山谷两侧的山坡跑。萧凡回头望了一眼卤泉,只见浑浊的泥水正从山谷上方涌来,瞬间淹没了泉边的红膜。“我们的取样瓶!”陈禾突然喊道,她刚才把装有卤液的瓶子落在了泉边。
萧凡立刻转身,冒着泥水冲回泉边。此时,泥水已经漫到了脚踝,他在浑浊的水中摸索了片刻,终于摸到了取样瓶。可刚要起身,一块碎石从山坡上滚下来,砸中了他的背包——背包里的瓷坯箱裂开了一道缝,几片瓷坯掉了出来,瞬间被泥水覆盖。“快走!”玉罕跑过来拉住他,两人踉跄着爬上山坡。
回到村寨的临时实验室,萧凡和团队立刻检查受损的瓷坯和卤液样本。幸运的是,大部分卤液样本都完好无损,只是掉在泥水里的瓷坯表面沾了一层泥浆。老周用清水小心地冲洗瓷坯,突然发现泥浆下的瓷坯上,竟长出了细小的红色晶芽——是赤晶菌在泥水的湿润环境下,提前开始了共生!
“这赤晶菌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强!”萧凡眼前一亮,立刻调整实验方案。考虑到雨林的高温高湿和微生物多样性,他们设计了三组实验:第一组用纯雨林卤泉卤液+赤晶菌+防腐瓷坯,第二组加入5%雪苔共生晶粉末,第三组混合3%深海守护晶粉末。老周将培养舱的温度设定为28℃,湿度调至85%,还在舱内放置了少量萤火虫幼虫——他想试试爷爷日记里提到的“晶花与萤火虫共生”。
第一天,三组瓷坯上都覆盖了一层红色的膜,第三组的膜上还沾着几只萤火虫幼虫;第二天,红色的膜上冒出了晶芽,第二组的晶芽泛着淡淡的紫色——那是雪苔共生晶粉末的作用;到了第五天,晶芽长成了四厘米长的晶须,第一组的晶须是纯赤色的,在阳光下像燃烧的火焰,第二组的晶须是赤紫相间的,泛着柔和的光,第三组的晶须最神奇,赤色的晶须上缠绕着绿色的荧光丝,几只萤火虫幼虫正趴在晶须上,翅膀已经开始发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检测到‘潮热共生结构’!”陈禾的检测仪发出提示音,“这种结构能让晶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发霉、不腐烂,还能吸引萤火虫,形成‘晶萤共生’的现象!”老周伸手碰了碰第三组的晶须,惊讶地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