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蜡质:“这是赤晶菌分泌的保护蜡,能隔绝多余的水分,太厉害了!”
萧凡却注意到一个问题:第一组的晶须虽然颜色鲜艳,但在强光下会褪色。他想起泉边的红泉叶,叶片在烈日下依旧保持着鲜艳的红色,或许可以从红泉叶中提取抗晒成分。玉罕听说后,立刻带着他去雨林里采集红泉叶,还特意挑选了生长在向阳处的叶片——这些叶片的抗晒性更强。
当萧凡将0.04%的红泉叶提取物加入新卤液时,晶须发生了惊喜的变化。两天后,新培育的晶须不仅在强光下不褪色,还变得更加有光泽,赤色的晶须在阳光下像红宝石一样耀眼,到了晚上,还会吸引萤火虫停在上面,形成“晶萤共舞”的景象。“这是‘红泉萤晶’!”林夏兴奋地喊道,“爷爷说的‘萤光谷奇迹’,我们真的实现了!”
玉罕看到“红泉萤晶”时,忍不住拍手叫好:“我们傣族村寨每年都会举办‘萤光节’,如果能把这些晶须挂在村寨里,晚上肯定特别漂亮!”陈禾立刻提议:“还可以用‘红泉萤晶’做雨林科考的照明工具!赤色的晶须在白天醒目,晚上有萤火虫的荧光,比手电筒更环保!”
萧凡当即和村寨的村长商量,决定在即将到来的萤光节上展示“红泉萤晶”。他们还和当地的雨林保护站达成合作,用“红泉萤晶”制作环保路标,安装在雨林的科考路线上,既方便科考队员辨别方向,又不会破坏雨林的生态环境。
就在团队准备布置萤光节场地时,林夏在爷爷的日记里发现了一段重要的记载:“雨林卤泉深处有‘赤晶母矿’,脉水从母矿中流出,滋养着红泉晶藻和萤火虫,母矿周围的晶花会常年不谢。”玉罕听后,眼睛一亮:“我阿婆说过,卤泉深处有个‘红水晶洞’,里面的石头会发光,只是没人敢进去——洞里的水流很急,还有有毒的瘴气。”
三天后,萧凡团队在玉罕的带领下,准备探索赤晶母矿。他们带上了防毒面具和防水装备,还特意制作了带有“红泉萤晶”的照明棒——晶须的荧光能在黑暗中持续发光,还能驱散部分瘴气。走进卤泉深处的洞穴,里面的景象让众人惊叹不已:洞壁上布满了赤红色的晶体,像无数颗镶嵌在岩石里的红宝石,泉水从晶体间流过,发出潺潺的声响,无数萤火虫在晶体间飞舞,将洞穴照得如同仙境。
“是赤晶母矿!”陈禾激动地喊道,检测仪的屏幕上,脉晶素浓度的数值不断飙升,“这里的脉晶素浓度是普通卤泉的15倍!”萧凡小心翼翼地靠近母矿,突然发现母矿中央有一块巨大的赤色晶体,上面刻着那个熟悉的符号——三个发光点缠绕着晶须,与南极、深海、高原的符号一模一样。
“爷爷果然来过这里!”林夏抚摸着符号,眼眶泛红,“他把所有脉晶产地都用同一个符号连接起来,是想告诉我们,自然是一个整体,每一处脉水都是自然的馈赠。”萧凡握紧林夏的手,轻声说:“我们不仅要保护这些脉晶产地,还要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懂得珍惜自然的美好。”
从赤晶母矿取样回到村寨后,萧凡团队培育出了更稳定的“红泉守护晶”——晶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能保持一年的活性,还能吸引萤火虫长期停留。萤光节那天,村寨里挂满了“红泉萤晶”,赤色的晶须在阳光下闪耀,晚上,无数萤火虫停在晶须上,整个村寨都被荧光笼罩,像一片梦幻的萤光海洋。
离开雨林的那天,玉罕和村民们来送他们。玉罕手里捧着一串用“红泉萤晶”做的项链,递给林夏:“这是我们村寨的礼物,希望你们带着它,继续寻找爷爷日记里的脉水奇迹。”林夏接过项链,晶须的荧光在她掌心闪烁,像一颗小小的赤红色星星。
越野车驶离村寨时,萧凡回头望去,雨林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光,村寨里的“红泉萤晶”依旧闪耀,萤火虫在晶须间飞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陈禾在笔记本上写下“下一站:沙漠卤泉”,老周则在摆弄新的瓷坯——这次他混合了红泉叶纤维和赤晶母矿粉末,准备应对沙漠的干旱环境。
“爷爷日记里说,沙漠卤泉藏在沙丘之下,脉水是金黄色的,晶花会在月光下绽放。”林夏翻开日记的新一页,眼里满是期待。萧凡望着前方的路,手里握着那块“红泉守护晶”,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下一次的探索又将是新的挑战,但只要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就一定能找到沙漠里的脉水奇迹,继续书写脉晶素与自然共生的故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