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390章 枣林月·卤痕记

第390章 枣林月·卤痕记(2/2)

学着做卤枣,陈禾把笔记里的法子抄在纸上,贴在祠堂的墙上,教大家辨认卤霜草的花苞,什么时候采摘最合适,怎么晾晒才能留住香味。

    入夏时,邻县的盐商竟主动找上门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自称姓周,捧着两盒点心,说是来赔罪的:“去年是我糊涂,听了手下人的话报官,差点坏了陈老爷子的手艺。”

    阿伯把人请进堂屋,陈禾端出刚做好的卤枣。周掌柜尝了一颗,眼睛顿时亮了:“这味道绝了!比我在扬州见过的蜜饯还地道。我想跟你们订些货,运到苏杭去卖,价钱好说。”

    “订卤枣可以,”阿伯呷了口茶,“但得依我们一个规矩:这卤枣的法子是老陈头传下来的,得叫‘盐田脉’,不能改名字。”

    周掌柜一口答应,又问起卤油的事。陈禾说现在不做纯卤油了,都封在枣里,周掌柜叹着气说可惜:“我年轻时在京城见过陈老爷子的卤油,说是能让普通的菜变得鲜掉舌头,可惜后来再也没见过。”

    陈禾心里一动,翻出笔记给周掌柜看。上面果然有卤油做菜的法子,用卤油炒青菜,炖肉时加一勺,鲜味能翻好几倍。周掌柜越看越激动,拍着桌子说:“我不光要订卤枣,还要订卤油!就按这法子,咱们签个长期契约。”

    这事很快传遍了村子,村民们都动了心。陈禾把卤油的做法教给大家,只是反复叮嘱:“卤霜草和枣泥灰的比例不能错,卤油得用收雪池的卤水炼,不然就失了卤脉的灵气。”

    秋末收盐时,盐田边上多了间新盖的瓦房,门上挂着块木匾,写着“盐田脉坊”。里面摆着成排的陶罐,有的装着卤枣,有的盛着卤油,墙角堆着捆扎整齐的卤霜草,叶片上的白霜在阳光下闪着光。

    萧凡正在给新收的卤霜草称重,陈禾蹲在旁边记账,笔尖划过麻纸,沙沙作响。萧晚抱着个大陶罐跑进来,罐口飘出甜香:“哥,陈禾姐,我按笔记里的法子做了卤枣糕,你们尝尝!”

    糕体是淡褐色的,缀着几粒切碎的卤枣,咬一口,糯里带脆,卤香混着枣甜,比普通的枣泥糕更有层次。萧凡刚要再拿一块,忽然见周掌柜带着个穿长衫的人走进来,那人手里捧着个锦盒,说是给陈禾的谢礼。

    “这是苏州织造府的李大人让我转交的。”周掌柜打开锦盒,里面是块莹白的玉佩,雕着盐田的纹样,“李大人尝了咱们的卤枣,说这是真正的乡土味,让我务必多谢你把老手艺传了下来。”

    陈禾把玉佩放回盒里,摇了摇头:“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盐田和卤霜草给的。这谢礼我不能收,不如换成些好的枣树苗,咱们在盐田边上再种片新枣林。”

    周掌柜愣了愣,随即大笑起来:“好!就依你说的办!等明年新枣林结果,咱们就用新枣做卤枣,让更多人知道这盐田脉的味道。”

    那日傍晚,萧凡和陈禾坐在老枣树下,看着村民们在盐田边栽新树苗。夕阳把盐田染成了金红色,卤霜草上的白霜沾了点霞光,像撒了把碎金。陈禾翻开笔记,最后一页还是空白,她拿起炭笔,在上面画了片新抽的枣树苗,旁边写着:“卤脉养人,枣林传薪,岁岁不息。”

    萧凡凑过去看,见她在树苗旁边画了两个小小的人影,一个蹲在地上看草,一个站着望盐田,像极了他们初见时的模样。他伸手握住陈禾拿笔的手,她的指尖微凉,带着卤霜草的清冽,混着枣泥的甜香,在渐渐沉下的暮色里,酿成了盐田最绵长的滋味。

    夜风拂过新栽的枣树苗,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着老枣林里的私语。盐仓里的卤油还在慢慢发酵,枣窖里的新一批卤枣正等着开春,而那本旧笔记,终于在最后一页,写下了属于他们的故事。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