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06章 谁寄来的英雄帖?

第206章 谁寄来的英雄帖?(2/3)

成更大的声浪。

    可就在我准备发公告时,手机震动。

    赵评估员来电。

    “林致远,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收到正式投诉,要求暂停‘根系计划’文化板块审批。”她声音平静,却透着一丝罕见的紧迫,“有人联名指控你‘借公益之名,亵渎传统文化’。”

    我笑了。

    “是谁?”

    “罗文化抵制者,带着一批‘民俗守门人’。他们说,一个外卖员主导的文化项目,是对正统的冒犯。”

    我望向桌上那封手绘邀请函,轻轻抚过“一群不想失声的人”几个字。

    “赵老师,”我低声说,“他们越急,越说明我们踩到了他们的命门——

    谁,才有资格讲述中国故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你要小心。”她说完,挂了线。

    我起身走到活动中心门口,晨风扑面。

    远处,第一缕阳光正爬上城市天际线。

    而我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矿场入口的路,已经被堵住了。【现场破局,声音即力量】

    矿场入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十几个人举着“守护正统,抵制戏说”“文化不是儿戏,岂容外卖员妄言”的横幅,罗抵制者站在最前面,一身藏青色长衫,像从古籍里走出来的训诫者。

    他身后跟着几个自称“民俗守门人”的老头老太太,有人拿着扩音喇叭,正高声宣讲:“祭钟是礼,不是秀!你们这是把祖宗的东西当流量工具!”

    警戒线还没拉完,媒体镜头已经架起,直播信号在各大平台闪烁跳动。

    谢负责人在我耳边低语:“现场直播观看量正在飙升,但弹幕一边倒地质疑我们‘蹭热度’‘消费老人’。”

    我站在展架后,没说话。

    风从废弃矿坑深处吹出来,带着铁锈和尘土的气息。

    头顶的钢架吱呀作响,仿佛这座被遗忘的矿场也在屏息等待。

    “按计划来。”我轻声道。

    谢负责人点头,按下遥控器。

    刹那间,矿坑上方的音响系统骤然响起——不是音乐,是一段粗糙却真实的录音。

    “……那会儿孙女要交补习费,我剪了三天窗花,换了两张‘时间币’。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姑娘说,能当五十块用。我拿去交了费,老师还问我:‘奶奶,这上面画的是啥?’我说,是我自己挣的。”

    是王阿婆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颤巍巍的,却透着一股子骄傲。

    紧接着,李老伯接了上来:“我教孩子写毛笔字,换了一瓶降压药。以前觉得老了就没用了,现在……现在我也能帮上忙。”

    五个老人,五段独白,全是“时间银行”试点中最平凡的交换故事。

    他们的声音在空旷的矿坑中回荡,像钟声撞过山谷,一层层扩散开去。

    人群安静了。

    有人低头擦眼角,有记者放下了笔,连罗抵制者也微微怔住。

    就在这寂静中,一缕旋律悄然响起——《祭钟谣》的调子,由远及近,是老人们常哼的那段。

    矿坑中央,一道身影缓缓走出。

    青年舞者身披特制装置服,衣摆上印着“时间币”的纹样,每一步都踩在歌声的节拍上。

    灯光从高处洒下,照出他背后展开的金属翅翼,像一只从废墟中重生的鸟。

    他旋转、腾跃,动作由缓至烈,仿佛在挣脱某种无形的锁链。

    忽然,一个佝偻的身影从观众席中站起。

    是陈师傅,曾参与十年前矿难救援的老工人。

    他一步步走向展台,手里捧着一盏锈迹斑斑的矿灯,颤巍巍地挂在主展架上。

    “这光,”他声音沙哑,“照过死人,也该照活人。”

    掌声如雷。

    那一刻,我不知是谁先开始的,直播观看量猛地蹿升——五百万、六百万……弹幕从质疑变成刷屏:“这才是文化!”“谁说普通人不能讲故事?”“这灯,照进我心里了。”

    我站在展台边缘,望着那盏矿灯在风中轻轻晃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声音,真的可以成为武器。

    不是用来攻击,而是用来唤醒。

    【新火燃起,跨界共振】

    当晚,展览正式开幕。

    没有红毯,没有领导致辞,只有百名村民的口述录音在城市夜空循环播放。

    投影在废弃矿墙上,是他们布满皱纹的脸,和一句句朴素却有力的讲述。

    深夜,我正和谢负责人核对展品清单,手机突然震动。

    董文化艺术评论家的新文章上线——《钟摆之外,还有钟声》。

    文章开篇便是:“我们总在争论谁有资格解释传统,却忘了,传统本就生于民间,长于烟火。林致远不做文化的搬运工,而是让普通人成为文化的创作者。”

    这篇文章迅速被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