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06章 谁寄来的英雄帖?

第206章 谁寄来的英雄帖?(1/3)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透,城市还沉在灰蓝色的雾里。

    我坐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小办公室里,窗帘没拉严,一道冷光斜劈进来,照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上。

    录音又播放了一遍。

    “林致远不过是个送外卖的。只要我们控制住叙事,普通人永远成不了英雄。”

    李维汉的声音像刀子刮过耳膜,熟悉得令人作呕。

    可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接下来那个低沉回应——

    “可他手里有钟。而我们……只剩钱了。”

    我按下暂停,手指悬在空中。

    那声音……太像了。

    不是像,是几乎一模一样。

    我翻出父亲生前最后一次通话的录音,颤抖着点开。

    同样是那句“致远,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语调、停顿、气息的节奏,像两滴水落在同一片湖面,激起的波纹竟完全重合。

    可父亲已经走了三年。

    我盯着屏幕,心跳越来越快。

    这封邮件从赵评估员的官方邮箱发出,看似权威,却处处透着诡异。

    她昨晚还在电话里说审计流程一切正常,怎么可能突然发来这种录音?

    除非……

    手机震动,张哥的消息跳出来:“查了。登录Ip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内网三楼终端,共享机,监控显示操作时间是她提交日志后17分钟,空档期。账号没被盗,是有人趁她离开时用了她的权限。”

    我缓缓闭上眼。

    有人在冒用她的身份,但目的不是栽赃——而是借她的公信力,把一段足以引爆舆论的对话交到我手上。

    可为什么选这段录音?为什么偏偏是这一句?

    我猛地睁开眼。

    答案只有一个:他们想让我听见那个声音。

    那个“他手里有钟”的人,或许根本就没死。

    又或者,父亲当年知道的事,远比我知道的更多。

    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

    谢负责人抱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走进来,眉头皱得死紧:“快递送来的,没留寄件人。但你看这个邮戳。”

    我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面,一连串乡镇的邮戳映入眼帘——青石镇、槐树坪、老钟村、白水沟……七个地方,横跨三个县,像是被人亲手带着走了千里路,一站一站盖上邮戳,再寄出。

    我拆开。

    里面是一张手绘的邀请函。

    炭笔勾的线条,稚拙却有力。

    画的是古钟悬于山巅,下方人群仰望,钟声化作波纹扩散。

    右下角一行字:“请让钟声去更远的地方。”

    落款写着:“一群不想失声的人。”

    谢负责人低声说:“这字迹……我认得。老杨头、李阿婆、王伯……全是试点村参与‘根系计划’的老人。他们不会用电脑,更不会发邮件,可他们会画画,会写字,会托人把信寄出来。”

    我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喉咙突然发紧。

    这不是求助。

    不是哭诉。

    是宣战。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把火种递到了我手里。

    “他们知道我们在筹备展览。”我说,声音低却坚定,“他们知道有人想封住他们的嘴。所以,他们先发了‘英雄帖’。”

    谢负责人抬头看我:“你打算怎么办?”

    我站起身,走到窗前。

    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远处高楼的轮廓渐渐清晰。

    我想起父亲坟前那晚的电子灯笼,想起老人们合唱《祭钟谣》时的歌声,像从地底涌出的河流,冲刷着千年的沉默。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传统。”我转身,拨通何学者的电话,“他们怕的是,普通人也能定义传统。”

    电话接通那刻,我已下定决心。

    十分钟后,何学者和谢负责人坐在我对面。

    我把录音、邮件、信件一一摊开。

    “周鸿涛之流,把文化当成权力的祭坛。”何学者推了推眼镜,语气冷静,“他们容忍‘传统’存在,但必须由他们来解释。一旦普通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他们的权威就崩塌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是绕开。”我点头,“用他们的规则,建我们的舞台。”

    谢负责人眼睛一亮:“‘大地回音’巡回展——用村民口述史做声音装置,城市青年艺术家做光影互动,地点就选在废弃矿场。那里曾是资源枯竭的象征,如今荒废十年,正好寓意‘从废墟里重生的钟声’。”

    “首站,就叫‘钟起’。”我说。

    张哥的消息再次弹出:“数据包已加密上传公共文化云平台,触发机制设定完成。一旦展览官宣,百名文化界人士将自动收到李维汉的录音与‘根系计划’服务数据对比报告。”

    我盯着屏幕,嘴角微微扬起。

    他们想用舆论压我?那我就把真相,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