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04章 谁在翻我的档案?

第204章 谁在翻我的档案?(1/2)

    凌晨三点十七分的那条短信,像一根钉子,死死钉进我的颅骨。

    我坐在电脑前,屏幕幽蓝的光照在脸上,窗外天色渐亮,可我眼里只有那份病历扫描件——最后一页边缘那行铅笔字:“钟不能响,根就不能活。”笔迹歪歪扭扭,却熟悉得让人心里发颤。

    那是父亲的字迹。

    而签约记录上那个名字:公益项目评估员赵,像一把钝刀,在我心头来回割着。

    她为什么要看这页?

    我不是没想过信任她。

    从她入职以来,每一次监督都天衣无缝,程序上挑不出半点毛病。

    可正是这份“完美”,让我脊背发凉。

    我调出她过去十八个月的所有监督日志,逐条比对。

    数据不会说谎——每当涉及“根系计划”中与矿务改革历史相关的议题,她总会以“流程待补充”或“资料不全”为由,暂缓审议。

    不是反对,也不是支持,而是……回避。

    她三次申请调阅父亲当年主持的生态补偿机制文件,理由清一色写着“历史案例研究”,可后续没有任何分析报告提交,连内部归档都没有。

    一个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评估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如果她是‘钟摆’的人,为什么一直没动手破坏项目?”我把疑点发给张分析师,语气压抑,“如果她是清白的,又为何偏偏触碰这些绝密档案?”

    他回复得很快,只有一句话:“或许,她在找什么,而不是毁什么。”

    这句话在我脑中炸开一道口子。

    找什么?

    父亲临终前没说完的话,病历上的留言,还有那个被归为“作废”的附录……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方向:这场斗争,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而评估员赵,可能并不是敌人,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守门人”。

    但我不能冒险。

    第二天上午,我向国家社会组织发展中心递交了正式申请,请求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对“根系计划”的全周期档案管理流程进行合规性评估。

    申请书里,我写得冠冕堂皇:“公益项目的生命力,不在于当下的热度,而在于十年后仍能经得起审视。我们必须让每一份记录,都成为未来的见证。”

    评估员赵收到通知时,正在会议室核对季度报表。

    她抬眼看了我一眼,神色微微一变,极短的一瞬间,像是被针扎了一下。

    但她很快垂下目光,轻声说:“程序正义,高于个人信任。我支持。”

    她说得很平静,可我注意到她的指尖在纸页边缘轻轻抖了一下。

    公益创新专家孙当晚就带着技术团队上线了“影子日志系统”。

    这是一套隐形追踪机制,所有档案调阅行为将被双重重构记录——哪怕操作者清空日志、格式化硬盘,也能通过底层元数据还原完整轨迹。

    它不违法,不越权,却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等着某个人再次伸手。

    于是,我决定先一步踏入那段尘封的过去。

    深夜十一点,我拿着志愿者刘提供的临时权限卡,潜入市档案馆地下库房。

    空气潮湿阴冷,铁架林立,编号“M - 1987 - 矿区改革”的卷宗静静躺在角落。

    我翻到附录部分,多数文件已被标注“作废”并移出主流程。

    就在一份泛黄的会议纪要背面,我看到了那行手写备注:

    > “若未来公益项目落地,务必提防‘监督者反噬’——陈世昌已有勾结外企的苗头,而体制内也并非坚如磐石。”

    字迹苍劲,是父亲的笔风。

    再往下,一行更小的字,几乎被墨水晕染掩盖:

    > “托付给赵怀南之女,若她继承衣钵,希望能守住这条线。”

    赵怀南。

    我呼吸一滞。

    十年前,那位因举报市级数据造假而被调离岗位、最终郁郁退休的审计老兵。

    当年父亲常提起他:“老赵是条硬汉,宁折不弯。”而他的女儿……就是现在的评估员赵。

    原来如此。

    她不是偶然出现在这里的。她是被托付的。

    可她为何沉默?

    为何在关键时刻回避?

    又为何在三个月前翻阅父亲的病历?

    那条短信又是谁发的?

    “钟不能响,根就不能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抱着卷宗站在库房门口,冷风从通风口灌进来,吹得纸页哗哗作响,仿佛有谁在低语。

    父亲的声音,似乎就藏在这片寂静里。

    第二天傍晚,我去了社区图书馆。

    夕阳斜照,书架间的光影斑驳。

    肖潇然正在整理新到的艺术画册,见我进来,轻轻点了点头。

    我没多停留,只走到角落的阅读区坐下,面前摆着一杯刚泡好的热茶。

    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