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97章 钟声越洋响

第197章 钟声越洋响(1/2)

    钟声越洋响。

    手机屏幕上的行程确认邮件还亮着,我没有点开。

    日内瓦团队在信里说,酒店已经备好,安保、翻译、媒体对接一应俱全,甚至连我习惯喝的枸杞菊花茶都提前准备了。

    他们想得周到,可他们不明白——有些战斗,从踏进战场的那一刻就输了,如果你站在他们指定的位置上。

    我不去酒店。

    谢明远已经在日内瓦湖边的老城区租下一栋三层民宅,外墙爬满藤蔓,门锁老旧但结实。

    这里没有监控,没有访客登记,只有几扇朝北的窗户,正对着山脊线。

    我们把它叫作“回声站”——因为在这里发出的每一句话,都会翻山越海,传到不该沉默的地方。

    “你真不打算住主办方安排的?”谢明远一边调试投影仪,一边抬头看我。

    我脱下外套,挂在门后生锈的铁钩上,“他们安排的是软禁,不是接待。”

    他没再问,只是默默把U盘插进电脑。

    屏幕上缓缓加载出我的演讲PPT,共十七页,无动画,无特效,只有照片、文件扫描件和一句话标题。

    “第十一张,”我说,“再核对一遍。”

    那是两张并列的照片:左边是村民在真实协议上按手印的原始影像,指纹歪斜、模糊,带着泥土和岁月的裂痕;右边是村长提交给县里的“流转确认书”,指纹整齐得像打印上去的,每一个弧度都精准得反常。

    “AI模拟比对结果出来了,”谢明远推了推眼镜,“伪造概率99.8%。而且……右边这份的墨迹反应显示,至少是半年后补签的。”

    我盯着那张图,眼前浮现出陈阿婆跪在地上那一幕。

    她不是在签字,是在被按着签字。

    她的手指颤抖着,按下去的不是同意,是屈辱。

    “把这张设为自动循环五秒放大,”我说,“让所有人都看清,什么叫‘合法’的谎言。”

    王老师是傍晚到的,风尘仆仆,怀里抱着一个牛皮纸袋。

    他没说话,只是把资料摊在桌上——一份内部会议纪要复印件,来自某跨国发展基金会亚洲战略闭门会。

    “李维汉的主题演讲标题是《传统资源的资本化路径》,”王老师声音低沉,“但你看他PPT里用了什么。”

    我接过平板,点开附件。

    画面跳转,是一段熟悉的视频: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火塘边,念着自己写的诗。

    一个女孩轻声读:“我的家乡在云上面,爸爸说它快没了。”镜头缓缓扫过他们纯真的脸庞。

    这是我们的片子。联盟去年拍的,从未公开发布,仅用于内部筹款。

    “他盗用了。”我轻声说。

    “不仅如此,”王老师指着页脚,“他把它标为‘某国际教育项目成果案例’,署名是他们基金会。”

    我笑了,笑得有点冷。

    “他要用我们的光,照亮他的黑。”

    屋外,风穿过窄巷,吹动屋檐下挂着的一串铜铃。

    声音清越,像极了老家村口那口钟。

    第二天清晨,《外卖员与世界:根》上线。

    国际媒体主编在推特上只写了一句话:“这不是报道,是见证。”

    纪录片从父亲葬礼开始。

    黑白画面里,我穿着不合身的西装,跪在泥地里烧纸。

    火苗蹿起,灰烬飞向灰蒙蒙的天。

    旁白是我自己的声音:“那天我送完最后一单外卖,赶回来时,棺材已经盖上了。”

    镜头切换:我骑着电动车穿行城市雨夜,订单提示音不断响起;社区图书馆里,肖潇然递给我一本《乡土中国》;我第一次举起手机拍摄村口老屋时的手抖;陈阿婆拉着我的手哭喊:“他们要把坟地推了!”

    最后十分钟,是“记忆唤醒会”的实录。

    那段混剪音频配上画面,老人、孩子、退伍兵、返乡青年……一个个站出来,讲述被抹去的名字和土地。

    片尾字幕缓缓浮现:“有些人走得太远,是因为从未忘记从哪里出发。”

    不到六小时,YouTube播放量破百万。

    《卫报》称其“撕开了全球化叙事中被刻意忽略的伤口”,《法兰克福汇报》评价:“这是21世纪最有力的平民证言。”

    而国际竞争对手迅速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邀请五位所谓“独立学者”联名发文,指责影片“利用情感绑架理性”“以个体苦难否定发展必然性”。

    舆论反噬来得更快。

    有网友贴出李维汉公司过去十年在东南亚强征土地的新闻截图,配文:“你们质疑眼泪,却不敢面对苦难。”

    另一条热搜冲上推特全球榜:“#让土地发声”。

    论坛当天,日内瓦会展中心灯火通明。

    李维汉第一个登台,西装笔挺,笑容从容。

    他用流利的英文讲述“资本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