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81章 真相将出,风暴将至

第181章 真相将出,风暴将至(1/2)

    我攥着那个黑色U盘,指节发白,仿佛握着的不是金属,而是一枚即将引爆的引信。

    谢明远坐在我对面,双眼布满血丝,却亮得吓人。

    他面前的三台电脑屏幕同时闪烁,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像瀑布般滚落——那是我们从张峻这条线反向挖出的火种源内部通讯节点,层层加密的日志、跨平台跳转的服务器地址、还有那些藏在离岸账户背后的转账记录。

    “林哥,我们拿到了。”他声音沙哑,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不只是张峻的问题。我们顺着他的通讯频段,反向破解了火种源‘暗网’中继站的两个跳板服务器。所有数据窃取行为,全部留痕。包括他们如何从非遗数据库里复制原始图样,再转手卖给海外设计公司,连时间戳都对得上。”

    我盯着屏幕上那份标注着“非公开·内部流转”的文件目录,心头一阵翻涌。

    蜡染、刺绣、剪纸……那些本该属于民间的手艺,竟被他们打着‘文化保护’的旗号,悄悄变成牟利的工具。

    而肖潇然,只是他们用来警告我的第一步。

    “不能再等了。”我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却像刀锋划过寂静,“他们动了潇然,就别怪我不留余地。”

    谢明远点头,迅速拨通了孙科技公司CEO的加密专线。

    电话接通后,对方只说了三个字:“准备好了。”

    孙总不是普通人。

    他是技术圈里出了名的“冷面理性派”,从不参与舆论战,却始终坚持科技向善。

    当初我提出合作时,他只问了一句:“你有证据吗?不是猜测,是能经得起法庭质证的铁证。”现在,我们终于拿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我们没合过眼。

    孙科技的技术团队接入系统,将所有碎片化证据进行时间轴对齐、来源验证、哈希校验,最终生成了一份不可篡改的《火种源非法行为全量报告》。

    它包含:

    - 三年内非法获取的137项非遗数据记录;

    - 与李维汉旗下跨国公司“维森文化”的21次加密通讯日志,内容涉及利益分成与打压独立艺术家;

    - 财务流水显示,火种源通过三家空壳公司洗钱超八千万元;

    - 雇佣调查员名单,其中张峻只是冰山一角,另有五人曾对民间传承人进行过跟踪与威胁。

    每一条,都被打上数字水印,附带取证时间、设备ID和第三方公证机构的认证编号。

    “这份报告,我已经同步上传至三个独立存储渠道。”谢明远指着屏幕,“一个是海外开源存证平台,一个是国家区块链可信存证系统,还有一个……藏在你之前发布的那条‘外卖日记’视频的元数据里。就算他们炸了数据中心,我们也还有备份。”

    我看着那条三年前随手拍的视频——我蹲在雨里吃盒饭,笑着说:“今天跑了八十九单,累,但值得。”没想到,它会成为今日扳倒巨兽的钥匙。

    与此同时,我联系了三位调查记者。

    他们曾追踪过公益组织腐败案,也揭发过教育基金黑幕。

    我把部分非核心证据交给他们,换来的是一个约定:非遗文化周闭幕当天,全国七家主流媒体同步发布专题报道。

    刘艺术团体负责人也行动起来。

    她原是苗族蜡染传承人,在我帮她争取到社区展览机会后,便一直支持我。

    这次,她牵头组织了一场“文化自由论坛”,邀请学者、艺术家、民间手艺人公开讨论“谁在决定文化的归属”。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她在电话里说,“是所有被沉默的人,在找回自己的声音。”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杨公益基金会主席主动找上门。

    她看了证据后,一句话没多问,转身就发起了“文化透明倡议”。

    她联合十二家公益组织,要求所有接受公共资金的文化项目公开资金流向,并上线了线上签名平台。

    二十四小时内,六十三万七千人签名支持。

    新闻开始发酵。

    社交平台上,“谁在垄断我们的文化?”冲上热搜。

    有人晒出祖传绣样被注册成商标的遭遇,有人讲述老艺人被迫低价出售手稿的无奈。

    火种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带着刺眼的质疑。

    而我站在社区图书馆的窗前,看着肖潇然安静地整理书架。

    她还不知道全貌,但我已决定不再让她独自面对黑暗。

    手机震动,谢明远发来消息:

    “所有准备就绪。只等你一声令下。”

    我深吸一口气,望向城市深处那座灯火通明的大厦。

    那里曾象征权力与资源,如今,却像一头被逼到绝境的困兽。

    而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送外卖的小哥,

    我是吹哨人,是见证者,是绝不退让的守门人。

    只是,在按下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