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77章 棋局初开,步步为营

第177章 棋局初开,步步为营(1/3)

    我盯着那张纸,足足看了五分钟。

    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根根凿进我的脑子。

    “你以为你在对抗火种源?你只是我们计划中的一枚棋子。”

    不是恐吓,是宣告。

    冷静、克制,甚至带着某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这种语气,只有真正掌握全局的人才会用。

    我不怕威胁。

    我怕的是——他们说得对。

    但越是这样,越不能乱。

    我深吸一口气,把信纸小心地装进密封袋,拨通了郑私家侦探的电话。

    “郑哥,有活儿了。急。”

    两小时后,他出现在我办公室,一身黑风衣未脱,眼神如鹰隼般扫过那张纸。

    “匿名信?没指纹,没邮路,送信人也没监控记录。”他戴上手套,将信纸平铺在桌上,“但材质可以查。”

    他用便携显微镜观察纸张纤维,又比对了几份我之前收集的火种源公开文件。

    “你看这里,”他指着一处细微纹路,“这种再生木浆混合棉短绒的工艺,市面上不超过三家供应商在用。而火种源去年年报用的就是同一批纸。”

    我的心跳慢了半拍。

    这不是随机挑衅。

    是来自内部的警告。

    “他们在盯我。”我喃喃道。

    “不止是盯。”郑侦探收起设备,“他们在测试你的反应。”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杨主席发布会上坚定的眼神,想起那些主动退出合作的文旅公司,想起网友一条条转发的质疑……我们刚打出一记重拳,对方却用这样一封信,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你们打的根本不是本体。

    可正因为如此——

    他们慌了。

    “郑哥,帮我做件事。”我睁开眼,声音沉稳,“我要让这封信,变成他们的破绽。”

    第二天,我在一场非遗保护论坛的公开演讲中,突然话锋一转:“最近有人递给我一封信,说我是他们计划里的一枚棋子。”台下顿时骚动,记者们迅速举起手机。

    我顿了顿,嘴角微扬:“我不知道‘火种源X’是什么,但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组织,那我想告诉他们——棋盘已经摆好,就看谁先落子。”

    “火种源X”三个字一出,全场哗然。

    当晚,我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15秒的音频剪辑——背景嘈杂,隐约能听见两个男声对话:“……X项目必须加快,林致远不能继续干扰主线……资金链已准备好,只要他接下联盟邀请……”

    我没有说明来源,只配文一句:“有些声音,不该被沉默。”

    舆论瞬间炸开。

    #火种源X#登上热搜前三,网友开始人肉拼接线索,有人扒出“X”曾出现在火种源早期内部文件编号中,有人怀疑这是某个跨国文化操控计划的代号。

    短短六小时内,播放量破千万,转发超百万。

    而我要的,就是他们坐不住。

    第三天,孙科技公司CEO亲自来找我。

    他是我大学师兄,搞人工智能出身,一向理性得近乎冷酷。

    可这次,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数据库建好了。”他说,“一个完全虚构的‘非遗核心档案库’,包含37项伪造技艺、52位‘传承人’资料,甚至还有加密层级和访问日志陷阱。只要有人入侵,我们就能反向追踪IP,锁定位置。”

    我点头:“放出去消息——就说火种基金会已掌握火种源所有行动轨迹,数据库将在七天后向公众开放。”

    “你确定?”他皱眉,“这太冒险了。一旦他们发现是假的,会反咬你造谣。”

    “那就让他们来验证。”我盯着窗外的城市灯火,轻声道,“真金不怕火炼,假网——就怕老鼠钻。”

    消息放出后,第四天凌晨三点,警报响起。

    有人试图破解数据库防火墙,使用的是境外跳板服务器,攻击模式高度专业化。

    孙哥冷笑:“来了。”

    我们没有阻拦,而是悄悄开启数据溯源程序,同时记录全部操作痕迹。

    第五天,非遗文化成果展开幕,我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展厅灯火通明,古乐悠扬,皮影、剪纸、陶艺一字排开,仿佛一场传统的盛宴。

    果然,在一组苗绣展柜前,我看见了那个身影——李维汉。

    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西装,面带微笑与嘉宾寒暄,气质儒雅,像极了文化事业的推动者。

    我走上前,伸出手:“李总,好久不见。”

    他抬眼,笑意不变:“林先生,如今可是风云人物了。”

    “不敢当。”我淡淡一笑,“倒是您,一直低调。不过最近我在整理一些老资料,提到一个叫‘陈老日记’的东西,据说记录了三十年前一批民间艺人的迁移轨迹……奇怪的是,这份日记的编号,和你们火种源内部文件里的‘X系列’,居然能对应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