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173章 记忆碎片,真相裂痕

第173章 记忆碎片,真相裂痕(1/2)

    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几乎要抠进那帧画面里。

    何专家发来的视频只有短短一秒,可就是这一秒,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猛地捅进了我尘封二十年的记忆深处。

    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就那样猝不及防地撞进眼帘。

    她站在一片斑驳的老墙前,怀里抱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我从未见过的、近乎虔诚的笑意。

    照片被摆在X办公室的角落书架上,落了一层薄灰,像是被刻意隐藏,又像是无法舍弃。

    “为什么……会在那里?”我喃喃自语,喉咙干涩得发痛。

    不是恐惧,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更深的、近乎窒息的错乱感——仿佛我人生中所有断裂的片段,突然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了起来,而那根线的另一端,正攥在那个代号为“X”的人手里。

    谢明远站在我身后,没说话。

    他知道我不需要安慰,只需要一个能理清思绪的出口。

    “查这张照片。”我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背景、时间、地点……一切能挖的,都给我挖出来。”

    他点头离开。我拨通了肖潇然的电话。

    她来得很快,带着图书馆特有的纸墨清香。

    我把手机递给她,她只看了一眼,眉头便轻轻蹙起。

    “这墙……”她指尖轻触屏幕,“是青砖嵌雕,风格接近江南一带的明清民居,但这种纹样——”她放大角落,“你看这里,檐角浮雕的云雷纹,中间还夹着一只展翅的鹤,这是‘非遗文化复兴联盟’当年在浙南修复古建时的标志性手法。”

    我心头一震:“你说那个组织?”

    “嗯。”她点头,“全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联盟’,二十年前由一批学者发起,致力于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但十年前因资金问题解散,几乎销声匿迹了。”

    她顿了顿,忽然压低声音:“而且……照片右下角,几乎被阴影盖住的地方,有个印章。”

    我放大,再放大。

    一枚暗红色的篆体印痕,静静躺在母亲袖口边缘。

    “非遗复兴联·纪事章”——七个字,清晰可辨。

    “这章只在正式档案和内部会议记录上使用。”肖潇然声音微颤,“它不该出现在私人照片里……除非,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联盟的某次秘密行动。”

    我盯着那枚印章,脑中轰然炸开。

    母亲从未提过她与这个组织有关。

    她只是个普通的中学美术老师,直到病重前,都只说“喜欢老东西”。

    可现在,她出现在一个早已覆灭的文化组织的影像里,而这张照片,竟被X珍藏在办公室的角落。

    “我要知道她到底做过什么。”我攥紧手机,指节发白。

    当晚,郑侦探从市档案馆带回了一份泛黄的备案文件。

    “非遗文化复兴联盟”,注册于2003年,法人代表为陈国栋——已故非遗学者,业内尊称“陈老”。

    资料显示,陈老曾主持多项古法技艺复原项目,包括失传的“漆灰塑形术”和“古法织金锦”。

    联盟解散后,其资产清算完毕,但有一批“未登记学术资料”未作移交。

    “这批资料去哪了?”我问。

    “不知道。”郑侦探摇头,“但陈老临终前立过一份私人遗嘱,指定一名学生保管其全部未公开手稿。而那份遗嘱的执行人,是市立图书馆的前任馆长。”

    我猛地抬头。

    肖潇然倒吸一口冷气:“那家私人图书馆……就是我现在工作的‘文渊阁’。”

    计划在凌晨敲定。

    利用肖潇然的权限,我们伪装成夜间档案维护人员,潜入文渊阁地下特藏室。

    那里存放着历任馆长移交的私人典藏,陈老的遗物极可能就在其中。

    夜雨淅沥,图书馆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我们在编号D-7的保险柜前停下。

    指纹锁已老化,谢明远用技术手段破解,柜门“咔”地弹开。

    一本深褐色布面日记本,静静躺在铁盒中央。

    我伸手去拿——

    身后骤然传来脚步声!

    一道黑影从书架间疾冲而出,直扑我手!

    我本能侧身,日记本脱手飞出,那人却已扑到近前,一记肘击狠狠砸向我胸口。

    我踉跄后退,撞翻一排档案架,纸张纷飞如雪。

    “林致远!”肖潇然惊叫。

    那人戴着战术手套,动作狠辣,招招直取要害。

    我勉强格挡,右臂已被扭至背后。

    千钧一发之际,谢明远从侧方撞来,两人滚作一团。

    我抢回日记本,转身欲逃,那人竟从袖中抽出一根电击棍,火花噼啪作响!

    我怒吼一声,抄起手边铜制书立,狠狠砸下!

    金属与血肉相撞的闷响在寂静中炸开。

    那人闷哼倒地,面罩滑落,露出一张毫无表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