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烽火淞沪 > 第246章 密之那战役2

第246章 密之那战役2(1/2)

    1944年5月23日,史迪威偕新1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总部参谋长柏特诺来到密支那调整指挥系统。由柏特诺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由麦克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在密支那的各部队;以亨特任第5307团指挥官。

    在密支那的中国军队分别由胡素、潘裕昆统率,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予以撤销。

    柏特诺与梅里尔相比,不仅缺乏实战经验,更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他不敢亲身前往前线,对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完全依赖各级联络官的报告来了解局势。

    然而,这些报告往往存在诸多不实之处,使得他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严重失真。

    此外,柏特诺向来专横跋扈,对中国军官心存轻视。

    对于中国军官的报告和合理建议,他总是不屑一顾,自以为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

    这种态度不仅导致了中、美军队之间的沟通不畅,还使得许多重要的情报和建议被忽视,给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更为严重的是,柏特诺求功心切,完全不顾及客观实际情况。

    从5月25日至6月25日这段时间里,他多次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完全不考虑士兵们的生命安全和作战条件。

    这些鲁莽的行动导致了中、美士兵的伤亡惨重,每天的推进距离也非常有限,仅仅只有50至200米。

    然而,面对如此糟糕的战果,柏特诺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指挥失误,反而污蔑中国军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

    他甚至还擅自将胡素撤职,并将其遣送回国,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中国军队的极大不尊重和不公平对待。

    1944年6月1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中美军队决定改变战术,转入坑道战。他们迅速增派援军,源源不断地补充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

    时间来到1944年6月10日,中、美军队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再次对密支那发起了总攻。

    这一次,他们的攻势异常猛烈,让日军陷入了被动局面。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他们开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水上被迫指挥部队采取昼藏夜战的策略。

    他们巧妙地隐藏在暗处,趁夜晚敌人防备松懈时发动突然袭击。

    这种战术让英印军队猝不及防,多次遭到日军的偷袭。

    不仅如此,水上还充分利用缴获来的弹药和给养,坚持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战斗。

    这些资源的补充为日军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抵抗。

    然而,尽管日军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

    到了6月中旬,水上部队已经损失了超过1000名士兵,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由于密支那能否坚守,直接关系到日军的部署,日军魔鬼参谋迁政信,发布“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的命令。

    在6月25日到7月2日的一周时间里,水上指挥守备队进行殊死的拼搏,使中美军队仅前进了数百米。

    7月12日,中美军队在空中支援下再次发起总攻。127架飞机共投下754吨炸弹,其数量比炮兵发射的炮弹还多百分之二十,水上命令部队在轰炸期间退往后方,一旦轰炸停止,迅即返回阵地抵抗步兵的攻击,中、美军队虽有推进,但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此次总攻后,水上部队的兵力减少到大约1500人,因弹药奇缺,火炮射击已限制在每天6发以下,手榴弹每人只发两枚,战斗中多采用白刃格斗。

    为了补充兵员,水上令情报主任八江正吉中尉率5人冒雨溜出密支那,在瓦扎找到第2野战医院分院,指挥约400名伤病员,突破重重封锁,与守备队主力会合。

    至7月下旬,水上部队减少到1200人,阵地设施几乎遭到彻底破坏,第一线官兵已处于毫无掩护、完全暴露的状态。

    战壕积满雨水,官兵们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

    日本33军本多才政中将获悉密支那守备队的命运危殆,决定向水上及守备队颁发嘉奖状,但侦察机无法飞临密支那上空,只好以电报传达。

    7月下旬,密支那守备队已濒临绝境,此时,如退守伊洛瓦底江东岸,将是最后的生存机会。

    丸山大佐不知道“死守密支那”的命令,向水上建议,与其全体无谓牺牲在密支那,莫如迅速转移到江东岸,据守马扬高地。水上默认了这一建议。

    丸山遂下令8月1日开始撤退,分批于1日、2日、3日夜间实施渡江。

    部队按计划成功渡江后,逐次集结在热带丛林中,幸存者减至约800人。

    这逃走的 800 人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慌不择路地冲进了特战第 1 师两个团布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