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烽火淞沪 > 第174章 撤退前的出击

第174章 撤退前的出击(1/3)

    商城和光山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这两座城市,作为 269 旅所建立的根据地附近的重要城市,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相继沦陷敌手。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国军的第一道防线瞬间瓦解,局势变得异常严峻。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胡宗南内心纠结不已。

    他深知信阳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清楚自己部队的实力。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最终决定放弃信阳,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于是,国军 78 师除了 468 团第 3 营外,其余大部分都跟随胡宗南的指挥,如潮水般撤退到了南阳。

    然而,信阳的县党部书记长钟玉民等县党部人员,却并未选择与胡宗南一同撤离。

    他们毅然决然地带领着地方武装、国民兵团以及县常备队的一部分,与胡宗南的部队一起,弃城逃往南阳。

    陈哲的大舅哥张晓雅的哥哥张大明,率领着一支由地方部队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跑进了大别山。

    这支队伍仅有一个营的兵力,还携带着家眷,以及整整 30 辆马车的财物和弹药。

    他们长途跋涉,一路艰辛,最终来到了陈哲的 269 旅驻地寻求庇护。

    与此同时,张大明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原来,国军第 1 军 78 师 468 团第 3 营并没有跟随大部队一同撤退。

    这个消息让陈哲感到十分惊讶,他不禁对这支部队的去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大明详细地向陈哲介绍了这支队伍的情况。

    他说,国军第 1 军 78 师 468 团第 3 营的士兵们,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信阳人。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生长的地方。

    而营长洪守慈更是信阳本地人,他对家乡的热爱更是不言而喻。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这个营官兵们的情绪异常激动。

    他们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保卫自己的家乡,与信阳共存亡。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因此,当 78 师师部下达撤退命令时,这个营的官兵们并没有丝毫犹豫,而是坚决地选择了违抗军令。

    在营长洪守慈的果断指挥下,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在咸岭一带挖掘战壕,准备迎击来犯的日军。

    洪守慈深知这场战斗的艰难,但他毫不畏惧。

    他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告诉他们只要坚守三天,就一定能够击退日军,保卫家乡。

    全营官兵们士气高昂,纷纷表示愿意为保卫信阳而战至最后一刻。

    陈哲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当机立断,立刻派出两个装备精良的团前往救援。

    这两个团迅速穿越山林,如疾风般疾驰而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解救那个被日军围困一天且遭受重创的营。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这两个团终于突破了日军的防线,成功地将那个被打残的营解救了出来。

    当洪守慈看到陈哲亲自率军前来救援时,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陈哲看着眼前疲惫不堪但依然士气高昂的洪守慈和他的士兵们,不禁对他们的抗日精神表示赞赏。

    然而,他也深知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与日军正面交锋并非明智之举。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洪守慈说:“你们抗日的精神值得称赞,但在这大别山里打游击同样也是抗日的一种方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日寇。”

    洪守慈听后,沉思片刻,他理解陈哲的意思。

    经过一番思考,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陈长官,您说得对,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才能给日寇以更沉重的打击。”

    随后,洪守慈迅速召集全营官兵,传达了新的作战思路。

    他强调了灵活机动、化整为零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与日军展开巧妙的周旋。

    与此同时,日军在得知 3 营被救回大别山后,气得暴跳如雷。

    他们恼羞成怒,决定加大对周边区域的扫荡力度,誓要找到 269 旅的踪迹,以报一箭之仇。

    陈哲深知日军的报复行动将会给洪守慈的 3 营带来巨大压力,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为 3 营提供了一些急需的弹药和土地雷,以增强他们的战斗力。

    得到这些支援后,洪守慈信心倍增。他决定充分利用大别山的有利地形,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多个小队,对日军进行骚扰式攻击。

    这种战术不仅可以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减少伤亡,还能有效地消耗日军的精力和资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小队如同鬼魅一般,时而在山林中伏击日军运输队,时而破坏日军的通讯线路。

    日军被搅得焦头烂额,却始终找不到我军主力的位置。

    而468团第3营的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