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新组建的团,一个被命名为 5 团,另一个则被称为 6 团。
它们都是以教导团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每个团都拥有 1300 名士兵。
这些士兵们所使用的武器,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步枪。
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出现了无法及时补充兵员的情况,这两个团就可以直接被打散,然后补充到其他成建制的部队当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迅速地恢复那三个主力团的战斗力,让它们继续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而 1、2、3 团这三个团,则是作为主力团存在的。
它们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次换回来的各种武器,包括手枪、冲锋枪、轻机枪和重机枪等等,都被优先装备给了这三个团。
在这三个主力团中,1 团的火力最为凶猛。它不仅装备了 3 门战防炮,还为每个营都配备了两门迫击炮。
此外,每个连都拥有一挺重机枪、9 挺轻机枪、10 支手枪和 10 支冲锋枪,甚至还有 3 具掷弹筒。
相比之下,其他两个团的装备虽然也相差无几,但在火炮方面却稍逊一筹,少了一门战防炮,而且型号也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待在山里的 269 旅各部队也没有丝毫松懈。
陈哲深知,要想在这片山区立足并取得胜利,必须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适应能力。
于是,他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活动。
首先,针对连排级军官,陈哲安排了专门的游击战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游击战的战术、战略、情报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军官们深入了解游击战的精髓,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战斗中。
其次,陈哲将班长和士官们集中起来,进行了严格的野外生存训练。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学习如何寻找水源、搭建简易住所、辨别可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等技能,以增强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此外,陈哲还特别注重培养一支专业的医疗队伍。
他为 269 旅组建的 36 支游击队培训了一批女赤脚医生,她们不仅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适应山区的艰苦条件,为受伤的战士和百姓提供及时的救治。
在军事训练和医疗保障的同时,陈哲也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
他选择了广水、大悟、红安这一区域作为根据地,通过与当地群众的紧密合作,建立起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在这片土地上,陈哲领导的部队不仅能够得到物资和情报的支持,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长期抗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通讯处的电台,陈哲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及时了解到其他部队和地区的战事情况,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信息对于陈哲制定战略决策、调整作战计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外面的战事依旧如火如荼,从 9 月一直持续到 11 月,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广济——田家镇一线的战斗。
9 月,李品仙兵团对广济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围攻,这场恶战一直持续到月底。
由于长时间的激战,该兵团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能够继续勉强应战的部队,只剩下第 7 军和 48 军各两师而已。
9 月 16 日,武穴不幸失守,日军第 6 师团的今村支队趁机从广济南下,迂回攻击田家镇。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军事委员会迅速做出决策,将原本隶属于第 9 战区指挥的田家镇要塞守军第 2 军李延年部划归第 5 战区统一指挥。
第 5 战区随即下令,让萧之楚的第 26 军、张义纯的第 48 军以及何知重的第 86 军等部队协同李延年部,对南下的日军进行夹击。
然而,今村支队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能力,不仅成功突围,还反过来给围攻的中国军队造成了重大伤亡。
9 月 28 日,形势再度发生变化。从武穴西进的日海军数千人如饿虎扑食般侵入了要塞核心地带,同时,78 架飞机和百余门火炮也加入了战斗,与步兵协同作战,对田家镇发起了凶猛的围攻。
留守要塞的第2军第57师施中诚部决死抵抗,直至李延年下达撤退命令才弃守阵地。
日军在死伤千余人后,方于29日晚控制了田家镇要塞。
李品仙兵团以主力固守广济西北山地,一部担任上巴河和蕲春间江防。
而日军第6师团在占领广济、田家镇后,其实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可谓是元气大伤。
为了维持其战斗力,日军华中派遣军不得不从第116师团中抽调出志摩支队来增援第6师团,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