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乾杀猪匠 > 第一百七十九章 人走茶凉

第一百七十九章 人走茶凉(1/3)

    “诸位爱卿,朕打算追封辛爱卿为桃源公,在桃源县为他修建祠堂,让百姓世代供奉香火,你们觉得如何?”赵牧心里清楚,这些重臣虽因局势所迫暂时按捺着不满,但终究难平。

    他这般安排,也是为了安抚人心。辛表程死得冤枉,既然没法拿谭良弼问罪,便只能在身后事上多做弥补。

    众人齐声应和称善。国公已是人臣能得的最高封爵,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赵牧暗暗松了口气,总算把这事暂且糊弄过去。他太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了。

    可紧接着传来的消息,让他顿时头大——襄阳军联合唐州军,把兴化军堵在了襄城,还切断了对方的物资补给。

    赵牧暗道不好,这要是真内讧起来,中路军就彻底完了。

    面对这种哗变的苗头,谁都得慎之又慎,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赵牧焦头烂额之际,武安君已亲自率领百余骑兵抵达襄阳。

    他此行,一来是为了海棠姑娘,二来也是因在襄阳有产业,顺便探探陆炳及其背后王洪明的底细。

    在城门口亮明身份后,武安君一行被迅速放行,直奔府衙而去。

    刚进府衙没几步,就见陆炳快步迎了出来,并未因辛表程已死便摆出傲慢姿态。

    “武大人,您怎么不先派人通个信?下官也好在衙门口恭迎。”陆炳与武安君也算相识,当初为槿颜赎身时,他还曾行过方便。

    如今陆炳虽暂代襄阳知府之职,却仍是正六品通判,与武安君的唐州知州算是平级。

    但武安君还身兼团练使,麾下唐州军此番又立下大功,升迁是板上钉钉的事,陆炳自称“下官”,倒也合情合理。

    “陆大人这话就见外了。你我相识多年,承蒙你多番照拂,这么说,反倒生分了。”武安君顺势拉住陆炳的手,对方既释放善意,他自然乐意配合。

    “武大人此番北伐劳苦功高,下官今晚备了薄宴为您接风,还望赏光。”陆炳立刻心领神会,你好我好大家好,当即引着武安君往后堂走去。

    陆炳将武安君带到自己的公事房,自有书吏奉上茶水,请他落座。

    “怎么没见苗师爷?”武安君环顾四周,有些诧异。

    按惯例,知道他来了,苗正雨该出来见个面才是。

    “这……咳,苗师爷去随州了。衙门里有些账目,得去转运使王大人那里说清楚。武大人您也知道,苗师爷算是辛大人的私人随从,并非朝廷在册的官员……”陆炳尽量把话说得明白些。他知道武安君没混过官场,有些门道未必清楚。

    像苗正雨这样的师爷,本是辛表程的心腹。辛表程权势正盛时,陆炳也得敬他三分。可如今辛表程一死,苗正雨便成了无根浮萍,连衙门里的书吏都比不上——书吏好歹在册有编制,按月领俸银,而苗正雨的月钱全靠辛表程私下发放,根本没有可比性。

    从前的王洪明,甘愿在随州过清闲日子,对襄阳的事不多插手。如今辛表程去世,他以京西南路转运使的身份,叫苗正雨去随州对账,倒也名正言顺。

    明面上是对账,暗地里究竟为何,却不好说。苗正雨经手的,可不止衙门公账,连辛表程的灰色收入都要经他手打理。

    虽说那些灰色收入大多用来贴补襄阳军,但具体明细,恐怕除了辛表程,就只有苗正雨能说清了。

    王洪明把苗正雨叫去随州,到底打什么主意,武安君猜不透,却能猜到苗正雨的日子定然不好过。

    “陆大人,你也知道,辛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他临终前特意叮嘱,要让苗师爷为他扶棺回乡,落叶归根。不知王大人那边的差事,何时能了结?”武安君打算拉苗正雨一把。

    一来是两人私交不错,苗正雨从前多有照拂;二来是苗正雨这些年替辛表程处理公文账目,是此中高手,而他麾下正缺这样的人。

    王洪明自有幕僚,未必用得上苗正雨,正好让他接过来。这时候伸手相援,对方定然感激涕零,再加上往日交情,不愁他不尽心办事。

    “辛大人为国捐躯,这点遗愿自然不能怠慢。下官这就派人去随州告知王大人。”陆炳不知武安君说的是真是假,但这话既然说出口,便只能当真事办。

    辛表程战死沙场,连这点遗愿都满足不了,传出去,王洪明怕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死。

    “那就多谢陆大人了。”武安君起身行礼,陆炳给面子,他也得识趣。

    “陆大人,我在城里有份产业,往日每月都将两成净利缴到衙门账上,不知往后……”武安君也算投桃报李。生意要想长久,总得有人照拂,陆炳便是个合适的人选。

    “两成太多了。武大人也不容易,唐州军还得自筹钱粮。这样吧,就一成半,回头我让人去对接。”陆炳大手一挥,直接减了半成,算是卖武安君一个人情。

    “这……对了,我那兄弟郭进还有两处酒楼,也得劳烦大人照拂一二。”一事不烦二主,索性都交由陆炳打理,至于他往衙门账上缴多少,就不必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