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气候学与神话考古双料博士,陈青禾对这片土地的痴迷远超常人。背包里装着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和星图记录仪,这些现代科技设备与他身上这件仿汉代样式的登山服形成了奇妙的反差。他此行的目的并非普通的科考——三个月前,他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残卷中发现了一段晦涩的记载,描述西王母瑶池每逢“九星连珠”之际,便会出现“光阴倒流,往者复现”的奇景。而根据最新的天文测算,未来七十二小时内,太阳系将迎来一次罕见的九星连珠天象。
“东经93.7度,北纬35.6度,海拔5218米。”陈青禾对着腕上的北斗定位仪报出数据,指尖在冷空气中划过一道白雾,“气压612百帕,相对湿度82%,风速……三级东风。”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叶,带来一阵清冽的刺痛。瑶池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湖面如镜,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岸边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常年不化的薄冰,冰面下隐约可见墨绿色的水草静止不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某个瞬间。
按照残卷记载,瑶池的中心有座天然形成的玉台,传说中西王母宴请诸神的地方。陈青禾踩着湖边的碎石缓慢前行,每一步都异常谨慎。这里的地磁异常强烈,指南针在进入山谷后就彻底失效,只能依靠卫星定位和古老的星图对照前进。
突然,他的脚步顿住了。
距离岸边约十米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泛着七彩光泽的雾气。那雾气不像普通水汽那样随风飘散,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静止状态,如同凝固的彩虹。更奇怪的是,当他试图用相机拍摄时,取景器里显示的只是一片普通的白雾,完全捕捉不到那种瑰丽的色彩。
“这是……蜃景?”陈青禾皱眉思索,从背包里取出光谱仪。仪器的探头刚靠近那片雾气,屏幕上的数值就开始疯狂跳动,原本稳定的波长曲线变成了杂乱无章的锯齿状。
就在这时,一阵细微的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不是风吹过水面的声音,而是某种……重复的、有规律的响动。他屏住呼吸仔细聆听,那声音像是有人在不远处的水面行走,一步,两步,停顿,然后又回到起点,重复着同样的节奏。
陈青禾心头一紧,握紧了登山杖缓缓绕过去。绕过一块巨大的冰碛岩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僵在原地——空无一人的湖面上,那片七彩雾气正以肉眼可见的频率轻微波动,每波动一次,水面就会泛起一圈对称的涟漪,仿佛有个无形的人正在那里重复踱步。
“时间回环……”他喃喃自语,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唐代残卷中的描述突然变得无比清晰:“瑶池之水,遇九星贯天则生异象,时如环佩,往复不息,入其域者,见往世今生。”
他试探性地向前迈出一步,脚刚踏入雾气笼罩的范围,就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周围的景物开始扭曲变形,湖面的倒影变得模糊不清,耳边传来无数重叠的声音——风声、水声、还有……自己的呼吸声,仿佛有无数个陈青禾同时站在这里。
当眩晕感消退时,陈青禾发现自己依然站在原地,但周围的景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岸边的冰层似乎融化了少许,露出下面青黑色的岩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青铜锈蚀味。他低头看向自己的登山靴,鞋底沾着的明明是白色冰晶,此刻却变成了暗红色的泥土。
“刚才的脚印……”他猛地回头,身后的石板路上空空如也,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消失得无影无踪。更诡异的是,当他再次看向湖面时,那片七彩雾气中竟然隐约浮现出一个人影。
那人影背对着他,穿着一件样式古朴的深色长袍,身形与他极为相似。陈青禾的心跳几乎停滞,他下意识地抬手摸向自己的脸,指尖传来的冰冷触感无比真实。
人影缓缓转过身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时间仿佛真的停止了。
雾气中的人有着与陈青禾一模一样的面容,但眼角的皱纹和鬓边的白发诉说着岁月的流逝。那双眼睛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和了然,仿佛早已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三千年……”未来的陈青禾嘴唇微动,声音沙哑而遥远,像是从很深的时空隧道中传来,“终于等到这个节点了。”
陈青禾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巨大的震惊让他失去了语言能力,他只能呆呆地看着对面那个苍老的自己,看着那双眼睛里映出的星辰变幻。
未来的陈青禾缓缓抬起手,掌心托着半块青铜哨片。那哨片约莫手掌大小,边缘并不平整,显然是从完整的器物上断裂开来的,表面刻满了细密的星轨图案,在雾气中散发着幽幽的青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拿着它。”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