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禾下意识地伸出手,当指尖触碰到青铜哨片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意顺着手臂蔓延全身。哨片上的星轨图案突然亮起,无数光点沿着纹路流动,在他眼前组成了一幅复杂的星图,其中最明亮的七颗星连成一线,指向北方的天空。
“不周山……”未来的声音在他脑海中炸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找到不周山断口的维度锚!只有那里能稳定时空裂隙,否则……”
话音未落,剧烈的震颤突然袭来。湖面掀起巨浪,七彩雾气如同破碎的玻璃般炸裂开来,未来的身影在强光中迅速变得透明。陈青禾死死盯着那张与自己如出一辙的脸,看着他最后望向自己的眼神——那里面有警告,有期盼,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哀。
“记住!星轨对应紫微垣……”
最后几个字消散在剧烈的时空震荡中。陈青禾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将自己向后拉扯,眼前的景象天旋地转,耳边充斥着尖锐的嗡鸣。他死死攥着那半块青铜哨片,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当一切恢复平静时,他发现自己仍然站在瑶池岸边,脚下是凝结着霜花的青石板,周围的雾气变回了普通的白色,湖面平静如初,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荒诞的梦。
但掌心传来的冰凉触感和指尖残留的青铜锈迹告诉他,那不是梦。
陈青禾缓缓摊开手掌,半块青铜哨片静静躺在掌心。哨片的边缘还残留着新鲜的断裂痕迹,显然是不久前才被分开的。表面的星轨图案在自然光下并不显眼,需要凑近了才能看清那些细密的纹路,像是用某种特制的工具精心雕刻而成。
他颤抖着将哨片举到阳光下,透过光线可以看到内部隐约有金属光泽流动,绝非普通的青铜材质。用指甲轻轻刮过星轨纹路,没有任何粉末脱落,反而感到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
“时间回环……维度锚……”陈青禾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心脏依然在胸腔里狂跳。作为研究古神话的学者,他对“不周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山海经》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传说中不周山是支撑天地的巨柱,被共工怒撞断裂后,天地倾斜,日月星辰移位。
但“维度锚”是什么?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任何古籍记载中,听起来更像是现代物理学的术语。难道在未来的三千年里,人类对上古神话的解读已经上升到了维度层面?
陈青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坐在岸边的岩石上,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和放大镜,开始仔细研究这块青铜哨片。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断裂的边缘——断面非常平整,呈现出规则的锯齿状,不像是自然损坏,更像是被人用特殊工具精确切割开来的。
“另一半在哪里?”他喃喃自语,用指尖抚摸着断裂处,“未来的我把完整的哨片分成了两半,这半给了我,那另一半……”
放大镜下,星轨图案的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陈青禾很快发现,这些星轨并非随机绘制,而是对应着特定的天文坐标。他认出其中几组熟悉的星图——北斗七星的位置被特别突出,紫微垣的轮廓清晰可见,甚至还有几颗已经消失在现代天空中的古老亮星标记。
“这是……史前星图?”陈青禾心中一动。现代天文学认为,由于岁差现象,地球自转轴的指向会周期性变化,导致天空中的星图也随之改变。通过比对星轨位置,他可以大致推算出这幅星图对应的年代。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星图软件,将哨片上的星轨图案逐一输入。当最后一组坐标输入完成后,屏幕上显示出的结果让他瞳孔骤缩——这幅星图对应的年代,正是传说中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时期,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原来如此……”陈青禾恍然大悟,“这不是普通的星图,而是定位图!它标记的不是天空中的星辰位置,而是地面上的某个地点!”
他顺着星轨的指向在地图上寻找,发现所有线条最终都汇聚到一个点——昆仑山脉东段的某个区域,那里至今仍是地质活动频繁的无人区,也是现代地质学家推测的远古造山运动活跃地带。
“不周山断口……难道就在那里?”
陈青禾站起身,望向北方云雾缭绕的山峦。阳光穿透云层,在雪山顶上投下金色的光斑,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改变。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这个来自未来的警告,将把他引向一条未知的道路。
他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哨片收好,放进贴身的防水袋里。指尖残留的冰凉触感仿佛还在提醒他那场短暂而震撼的对视,未来的自己眼中的疲惫和决绝让他感到一阵心悸。三千年后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必须找到维度锚?时空裂隙又意味着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无数疑问在脑海中盘旋,但陈青禾知道现在不是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