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阵”“锥行阵”等多种阵法的布列与变换,要求各级将领烂熟于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提升骑兵战力,卫鞅从北地郡挑选擅长骑射的戎狄人担任骑兵教官,又下令每户有两子以上者,需养马一匹,由官府提供饲料,马匹可抵部分徭役。同时,他改进了骑兵的装备——马鞍上增加软垫,让骑兵更稳;弓箭改用牛角复合弓,射程更远;骑兵的短刀加长三寸,便于近身搏杀。
在军功奖励上,卫鞅进一步细化。以往军功只看斩首数量,如今改为“斩首、夺旗、破阵、攻城”四类,每类又分三等,奖励也各不相同:斩首一级,赐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夺旗一面,赐爵一级、田两顷;破阵成功,主将可获爵两级,士兵各赐钱五千;攻破城池,全城士兵皆升一级军功,主将可获封邑。
最让士兵们振奋的是,卫鞅规定:“军功可荫及子孙。”若士兵战死,其军功可由儿子继承;若儿子年幼,可由官府抚养,待成年后再享军功待遇。这一下,秦军士兵再无后顾之忧,作战时个个奋勇向前,连平日里最胆小的士兵,也敢提着刀冲向敌军。
为了检验改革成果,卫鞅在栎阳城外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演。十万秦军列阵而出,军阵整齐如刀切,旗帜飘扬,甲胄鲜明。随着卫鞅一声令下,方阵变圆阵,圆阵变锥行阵,变换之间,士兵们步伐一致,毫无混乱。骑兵冲锋时,马蹄声震耳欲聋,如黑云压境;弓箭手齐射时,箭如飞蝗,射中百米外的靶心。
新君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这支脱胎换骨的军队,不禁抚掌大笑:“有此锐士,何愁天下不定!”
军演结束后,卫鞅又下令秦军进驻河西之地。此地原属秦国,后被魏国占领,函谷关大战后,魏国被迫归还。卫鞅在此修建城邑,迁徙百姓,设立军镇,将河西打造成抵御东方列国的第一道屏障。
尾声:渭水汤汤,法脉绵长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
当卫鞅再次站在章台宫前,栎阳已非昔日模样。街道宽阔整洁,市集上货物充足,百姓往来穿梭,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城外农田里,泾水水渠早已完工,万亩良田丰收在望;军营中,秦军锐士摩拳擦掌,只待军令下达,便可纵横天下。
新君看着卫鞅呈上来的卷宗,上面详细记录着秦国三年来的变化:人口增加了二十万,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军队扩充至二十万,列国使者络绎不绝,皆不敢再小觑秦国。
“商君,三年之期已到,秦国非但无弊,反而愈发强盛。”新君将卷宗合上,语气中满是敬佩,“朕曾有过猜忌,是朕之过。从今往后,商君便是秦国的‘尚父’,可佩剑上殿,入朝不趋。”
卫鞅躬身辞谢:“臣不敢当。秦国强盛,非臣一人之功,乃君上圣明,百姓协力之故。如今新法已固,臣愿将相位让给年轻有为者,退居幕后,编纂《商君书》,将变法经验传之后世。”
新君沉默片刻,点头应允:“也好。但商君放心,新法一日不可废,秦国一日不可忘商君之功。”
数年后,卫鞅病逝。新君为其举行国葬,将《商君书》列为秦国官学教材。又过了百年,秦国凭借卫鞅奠定的根基,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嬴政东巡时,特意在栎阳宫前的铜鼎前驻足,抚摸着上面早已斑驳的律法条文,对左右说:“秦之所以有今日,皆商君之法也。”
渭水依旧汤汤流淌,浇灌着关中平原的沃土。那些由卫鞅亲手铸就的法律、经济、军事制度,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支撑着大秦帝国的参天大树,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