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 > 第214章 蒲津渡大战

第214章 蒲津渡大战(2/5)

队到我营寨前,吃一顿午餐。”

    “这天下还有如此的傻子?”李傕、郭汜二人心中嘀咕一句,就对着杨平行礼道谢,随后回营。

    但那句话怎么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杨平请李傕、郭汜二人的手下吃午餐,领饭时,杨平军中的司马、后勤兵们就开始了宣传攻势,无非是“跟着杨都督干,分田地、分老婆,能吃饱饭”,

    就这三点就足够了!

    李傕、郭汜手下的骑兵还好一些,毕竟跟着二人打了多年的仗,大部分是老乡,即便不是老乡,相处数年也多少有些主仆情分。

    但他们麾下的步兵,大部分是从关中裹挟的青壮,一听杨平的宣传,当即就有士兵偷偷摸摸表示:“要不,我们就藏到你们营寨,不回去了吧?”

    还是杨平的司马们给力,对这些步兵表示:“你们不用着急。李傕、郭汜二位将军,已经同意率部加入护民军了,只等下午咱们收拾了你们身后的追兵,就开始商议整编的事情。

    如果,我是说如果,二位将军要是不让你们加入护民军,到时候,你们就……哼哼……”

    于是,也就一顿饭的功夫,李傕、郭汜发现,自己手下的士兵们,貌似士气提高了点,但对自己却少了许多敬畏。

    午饭过后,虽然敌军将临,但杨平的士兵们,仍然分批躺在一个个小小的行军床上睡午觉了。

    也就是杨平带来的这1万多精锐——久经战阵的老兵。才能在敌军只有几十里的情况下,睡得着觉,换上新兵根本睡不着。

    下午三四点钟,随着一队队匈奴骑兵打着呼哨到杨平营地五里前游弋,刘处部署的警戒骑兵,当即对这些匈奴骑兵展开绞杀。

    匈奴人不愧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骑术相当高明,但怎么说呢——这万余骑兵中,除了几十个有头有脸的头人,被河北送来的几十副骑兵三宝装备了一下,其他骑兵不过是用布袋充当双边马凳。

    匈奴人骑术再高明,在刘处这些装备了骑兵三宝的精锐轻骑兵面前,根本不够看。

    特别是杨平的骑兵,胸前都是特制的马甲,匈奴人射过来的骨头箭矢钉在上面,连个窝都留不下;

    但杨平骑兵射出去的三棱破甲箭,一箭过去,就能将匈奴骑兵射个对穿。

    这仗根本没法打,损失了数十名骑兵后,匈奴人再也不敢派少于百人队级别的骑兵前来骚扰了。

    骑兵前哨战已经打响,杨平的营寨里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

    随后,侧后方的李傕、郭汜营寨也相继响起了战鼓声。

    吃饱喝足、休息舒坦的护民军士兵,开始熟练地给自己胸前挂上银灰色的合金板甲,

    以小队为单位,互相检查各自的武器装备。

    随后,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缓缓列出作战队形,开出临时营寨,向前一里——

    那里是杨平选定的战场,绝对的开阔地。

    这片开阔地原本是肥沃的农田,现在只剩疯长的杂草,甚至连杂草都没了,因为李傕、郭汜的骑兵,急需草料喂养战马。

    杨平这次出战,以车骑第一师3000人,加上一个重甲骑兵团(120名重甲骑兵和120名见习骑兵),

    以及从徐州带过来的车骑第三师300精锐骑兵作为前锋;

    在其后边,是护民军教导营3000多精锐步兵。

    杨平的教导营和近卫营两个加强单位,经过扩充后,每个营辖制8个加强的300人精锐步兵团(轻步兵团),

    还有两个300人的重装步兵团——这些重装步兵,装备的是仿制宋朝的步人甲,全身上下,除了两个眼窝用特制玻璃,其它地方都是铁甲覆盖,

    手持长度近3米的陌刀——就是唐朝那种“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陌刀。

    每个重甲步兵团有300人,其中重甲步兵200人,剩余100人全是伺候这200位“大爷”的后勤兵。

    两个重甲步兵团此时放在杨平的中军,作为战略力量使用(防的就是李傕、郭汜这两个250头脑发热)。

    除此之外,教导营和近卫营还各自拥有一个200人的新式车骑团作为机动力量,

    不过,这个车骑团暂时调归给了车骑第一师使用。

    每个营还有一个400人的综合支援部队,加上8个标准步兵团,共计携带了64部装在双轮架子车上的三弓床弩。

    这些三弓床弩可不是杨平起家时用竹子制造的,而是用复合材料制成的,有效射程能达到300步,100步内,一杆长矛射出去,能轻松洞穿三匹战马。

    而且这些三弓床弩固定在双轮架子车上,直接配备滑轮组,上弦速度快得惊人。

    教导营全营的士兵,都是至少参加过两次大战的老兵,军衔最起码是下士起步,很少有“兵”这个军衔。

    这两个营的士兵,是杨平的军官储备基地,需要扩军时,随时可以拉出去当伍长、小队长。

    有这支精锐在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