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由折叠的梯子拼接而成,行军状态时拆了放在车顶,作战状态时直接架起来,加上车体本身的高度,这就成了一个高度两丈的了望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段煨等人上来时,杨平已经站在那个边长半丈的指挥台上,拿着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滔滔黄河上的浮桥。
浦口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黄河在这一段河道比较开阔,河面也较为平缓,河中有泥沙冲积而成的河中岛,汉朝时有浮桥通过河中岛连接两岸。
(PS: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记载,秦昭襄王下令在蒲津渡修建浮桥,这是黄河最早架设桥梁的记载 。
此后,楚汉争雄、三国征战时期,蒲津渡浮桥均有被使用的记录 。)
段煨站在一丈高的车顶上,放眼四顾,才相信了贾诩说的“长安城的六百多精锐士兵。只是杨平所部的二线部队”这话——
此时他站在高处,周围平原一览无余,杨平的这些主力部队真不愧精锐之名:
就见最外层有一队队五十人的骑兵,全副武装地警戒着,丝毫没有段煨印象中西凉骑兵那种懒散。
而一百多辆战车,此时根据功能不同,有的前出列阵警戒,有的依托战车正在做饭,部署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段煨从来到杨平这里到现在不过两刻钟,一个边长一里多的营寨就已现出雏形。
杨平带来的万余士兵,有的负责警戒,有的负责建造营寨,虽然大部分步兵仍在休整,但这些人都整齐划一地坐在马扎子上,完全没有西凉军安营扎寨时,那种乱糟糟的感觉。
而且杨平带过来的这些士兵,段煨在他们脸上,真真切切能看到一种“老子天下无敌”的傲气。
特别是在杨平战车周围警戒的两队骑兵中,有几个人段卫还认识,两个月前,他们跟着张济,还在段煨的地盘待过,
当时这些人虽然脸上十分桀骜,却明显底气不足,而现在,他们脸上的桀骜收敛了起来,反倒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难道,这就是三千破三万之后形成的气势吗?!)。
没人知道段煨心中所想,只是杨平从指挥塔下来后,站在车顶的段煨,看向杨平的目光,已经充满了深深的敬畏——这个老实人被杨平的排场彻底镇住了。
杨平观察黄河浮桥时,贾诩也拿出自己挂在腰间视为珍宝的望远镜,观察那队过来的骑兵。
见杨平下来,贾诩开口说道:“都督,那队骑兵,带头之人是属下的亲兵,是派去劝说李傕、郭汜的。
这两人安然无恙归来,说明李傕、郭汜,有七成可能接受我的建议,归附我太平民团。”
杨平听了,再次赞道:“这都是文和你的功劳。”
说着,杨轻轻指了指营寨后方。
贾诩抬眼望去,一艘蜈蚣船已被后边的后勤兵组装出来,正在向河边拖拽,预计拖拽到河边、卸下轮子就能下水了。
这里要说一句,杨平的车骑部队行进时,至少要携带三艘蜈蚣船的配件,以便遇到河流时,能视情况,要么用蜈蚣船配件搭成浮桥,要么直接用蜈蚣船进行轮渡。
此时在黄河边上,万余人马要大规模的过浮桥,必须在水中保持一定的警戒力量,所以,随杨平而来的蜈蚣船就被组装起来了。
对于组装蜈蚣船,邹玉和贾诩都已习以为常,可这,又把段煨震惊了一番。
段煨已经记不清楚,这短短一个小时内自己震惊了多少次,总之,他心中庆幸不已——还好,我听了老乡的话,果断拿出所有家底投靠了杨平。
既然段煨彻底服气了,那剩下的就好办了。
杨平之所以在浦口渡河边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其实就是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以强大的气场彻底压服段煨。
然后,再由贾诩、邹玉带着段煨过河去说降李傕郭汜。
毕竟,邹玉、贾诩二人早已投入太平民团,算得上是太平民团的人。
而段煨则是刚刚投效,由他来现身说法,对李傕、郭汜而言更有说服力。
所以这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见,杨平根本就没有关注段煨,但郭嘉的目光却一直死死地盯着段煨,不放过其脸上任何一个表情。
郭嘉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一旦认真下来干一件事,那就能把段煨分析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杨平等人下了战车之后,战车旁的亲卫,便迅速将战车两侧以及前后配备的帐篷迅速拉开,围绕着这个宽度一丈、长度两丈半的战车,形成了一个边长达到五丈的临时野战帐篷。
随后便是杨平在帐篷下聚集手下带来的高级军官,比如说,目前的第三镇副总兵、车骑骑兵都统刘处,
第三镇参军、第九师师长杨虎等人,一同为段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