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辽东耐寒麦成了!"司农卿杜元纪捧着麦穗的手不住颤抖,"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抽的穗!"
李承乾拾起一穗捻了捻,麦粒竟比拂菻麦还要饱满。他忽然转身走向殿侧的《大唐疆域图》,手指从辽东一路划向漠北:"传旨,即刻在室韦、靺鞨各部推广此麦。告诉那些部落首领,种出千斤麦,换一把精钢犁。"
殿中群臣尚未从惊喜中回过神,岭南道的奏报又到——占城稻与拂菻麦轮作的第一季收成,竟达到了惊人的亩产八石!
"苍天佑唐啊!"老臣马周激动得老泪纵横,"从此我大唐再无饥馑之忧..."
"不。"李承乾突然打断,目光灼灼如炬,"朕要的不只是大唐无饥馑。"他猛地展开那幅新绘的《万国舆图》,"传令各道:凡新育良种,优先供给安西、吐蕃、可萨三地。"
---
逻些城外的试验田里,阿蛮正盯着几株病恹恹的麦苗发愁。从呼罗珊带回的"贞观穗"在高原上水土不服,抽穗不足三寸。
"大人!"吐蕃农奴扎西慌慌张张跑来,"噶尔家的人抢了南坡的麦种!"
阿蛮不慌不忙地掸了掸衣袖:"抢了多少?"
"整整...整整十车..."扎西突然瞪大眼睛,"大人您怎么还笑?"
年轻的文明使者望向远处的雪山:"因为那批麦种,是特意准备的'贞观穗'与高原野麦的杂交种。"他拍了拍腰间的记事竹简,"按陛下的《农术要略》记载,这种杂交第一代必然减产..."
话音未落,南边突然传来嘈杂声。只见一队吐蕃骑兵押着几个鼻青脸肿的贵族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噶尔东赞的孙子贡布——不过他现在的装束却是唐军制式的明光铠。
"大人料事如神!"贡布滚鞍下马,行了个标准的唐礼,"这帮蠢货抢了麦种连夜播种,结果颗粒无收,反倒怪我们以次充好!"
阿蛮扶起跪地求饶的贵族,从怀中掏出个小布袋:"这是辽东刚育成的耐寒麦种,要不要再抢一次试试?"
贵族们面面相觑。其中年纪最大的突然扑向布袋,却在触碰到麦粒的瞬间如遭雷击——那些麦粒上,赫然烙着小小的"唐"字印记。
"知道为什么叫你们来吗?"阿蛮指向试验田边的石碑,上面用汉藏双语刻着《贞观农律》,"陛下有令:凡盗抢粮种者,罚为农奴三年;但主动认错者..."他故意拖长声调,"可优先获得新种。"
贵族们灰败的脸色渐渐泛起血色。当阿蛮展示出辽东麦在模拟高原环境的苗圃里长势喜人时,最顽固的那个竟主动解下祖传的松石项链:"我...我想换十斤麦种..."
---
岭南道的稻田里,晋阳公主正赤脚踩在泥水中,指导农户插秧。她改良的"双季轮作法"让占城稻与拂菻麦无缝衔接,田埂上堆满的粮袋就是最好证明。
"公主,这季收成后,小民想..."老农搓着手欲言又止。
"想改种甘蔗?"晋阳公主擦着额头的汗珠笑道,"皇兄早有旨意,凡粮产超额完成者,余田可自选作物。"她突然压低声音,"告诉你个秘密,将作监正在研制新式榨糖机..."
远处官道上烟尘骤起。一队插着紫色令旗的驿马疾驰而过,马上骑士背着的不是公文,而是个不断滴水的麻袋。
"是交趾来的急报!"田埂上的小吏惊呼,"莫非是..."
晋阳公主已经提起裙摆奔向官道。她知道那个麻袋里装着什么——三个月前,她派去林邑的医官团,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寻找传说中的"四季稻"。
驿马在公主面前人立而起。骑士解开麻袋的瞬间,围观百姓发出整齐的抽气声——里面是十几株青翠的稻苗,根系还裹着湿润的淤泥!
"林邑王进献的'长生稻'!"骑士气喘吁吁地禀报,"一年四季皆可播种,只是..."他面露难色,"亩产只有两石。"
公主却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捧起一株稻苗:"两石足矣。皇兄说过,重要的不是产量,而是..."她突然顿住,盯着稻叶背面几个细小的斑点,"等等,这稻子有病!"
随行太医立刻围上来。诊断结果令人心惊:这种稻苗携带的瘟病,足以让整片稻田绝收!
"林邑王好大的胆子!"岭南刺史怒发冲冠,"臣这就发兵..."
"慢。"晋阳公主凝视着稻苗,突然眼睛一亮,"传本宫令:立即隔离这批稻苗,另辟十亩试验田。"她从药箱取出个小瓷瓶,"这是太医署新研制的'百毒清',或许能..."
三个月后,当"长生稻"在隔离田里奇迹般存活下来时,整个岭南道都轰动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稻子与占城稻杂交后的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更在冬季试种中达到了亩产三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