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除了晋阳公主,还有阿蛮等十余名异族学子的名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兕子,你可曾想过,"皇帝突然问道,"为何朕如此重视各族文明?"
小公主歪着头想了想:"因为皇兄心怀天下?"
"不止。"李承乾望向窗外正在扩建的"万国学坊","你看那渭水,之所以奔流不息,正因有千溪万涧汇入。文明亦然,唯有海纳百川,方能长盛不衰。"
初夏时节,第一批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即将归国。临行前,中臣镰足秘密谒见李承乾,献上一卷《倭国兵要地志》。
"微臣深知此去凶险,但为大化革新,万死不辞。"这个文弱书生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只求他日倭国平定,天朝能遣师相助,推行唐制。"
李承乾郑重收下图册:"卿等且去,大唐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送别宴上,阿蛮与中臣对饮至天明。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在长安的月光下结为异姓兄弟。
"阿蛮兄,他日若在吐蕃推行改革受阻,记得倭国还有我这个兄弟。"中臣醉醺醺地说。
阿蛮大笑:"好!说不定将来我们还能在海上丝路相遇呢!"
倭船启航那日,李承乾特命刘仁轨率战舰护航至对马海峡。望着渐行渐远的船队,皇帝对身旁的马周感叹:"文明的火种已经播下,终有一日会燎原。"
老臣这次没有反驳。他望着海天一色处,喃喃道:"老臣终于明白陛下苦心。这'海纳百川'的气度,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秋高气爽时,国子监迎来新一批留学生——这次来自更遥远的林邑、真腊,甚至有两个皮肤黝黑的"昆仑奴",据说是天竺王特意送来的"通译苗子"。
阿蛮站在扩建后的"万国学坊"门前,看着那些手足无措的新生,仿佛看到三年前的自己。他整了整衣冠,用刚学会的林邑话问候:
"欢迎来到长安。"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