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23章 万国朝唐

第123章 万国朝唐(2/3)

手!"阿蛮用汉语、倭语、渤海语各喊了一遍,"在唐土斗殴,是想被逐回国吗?"

    这话比什么都管用。双方悻悻分开后,阿蛮命人取来药箱,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一个倭国少年额头被打破,鲜血直流,却倔强地不肯喊痛。

    "何必为口舌之争伤和气?"阿蛮用倭语轻声劝解,"在大唐眼中,你们都是远方来客,理应互相照应。"

    少年突然流泪:"可是他们说我们倭人是'海东野人'……"

    "三年前,也有人叫我'吐蕃蛮子'。"阿蛮指了指额上朱砂,"后来我用行动证明,文明不分种族。"

    这场风波很快传到李承乾耳中。出乎意料的是,皇帝非但没有严惩肇事者,反而下旨举办"万国美食会",让各族学子亲自烹制家乡菜肴,互相品评。

    "化解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增进了解。"李承乾对担忧的马周解释,"当年朕在突厥为质时,就是因为尝过他们的马奶酒,才明白胡人并非全是蛮夷。"

    美食会当天,国子监广场上香气四溢。倭国的生鱼片、渤海的烤鹿肉、新罗的泡菜、吐蕃的酥油茶……琳琅满目。阿蛮带着倭国少年向渤海学子敬酒,双方羞愧地碰杯言和。更妙的是,将作监的工匠们从中获得灵感,研制出能长期保存海鱼的"腌渍法",后来成为海军的重要补给技术。

    盛夏时节,又一艘倭国使船抵达登州,带来个令人忧心的消息——倭国权臣苏我入鹿发动政变,屠杀反对派,连两位留唐亲王的家族都未能幸免。

    "陛下,倭国恐生剧变。"刘仁轨紧急入奏,"臣建议暂缓派遣赴倭使节。"

    李承乾凝视着海图,突然问道:"那两位亲王可知家中变故?"

    "尚未告知。"刘仁轨摇头,"犬上使者请求朝廷保密,以免影响学业。"

    皇帝沉思良久,拍案定夺:"传旨:着登州水师加强戒备;另派密使赴倭国探查实情;对留唐倭人,一切如常,不可显露异样。"

    中秋前夕,倭国正使犬上三田耜突然请求密谈。紫宸殿内,这位一向稳重的使者竟伏地痛哭:"陛下,臣有罪!其实苏我氏早已……"

    原来,倭国政变早有预兆。苏我氏为阻挠唐风东渐,暗中迫害留学归国人员。此番大规模遣唐,实是保皇派为保存火种的无奈之举。

    "两位亲王家族确实遭难,但他们临行前就已知晓风险。"犬上泣不成声,"亲王说,纵使家破人亡,也要将大唐文明带回倭国……"

    李承乾肃然起敬:"卿等放心,只要在大唐一日,朕必护你们周全。"

    次日朝会上,皇帝力排众议,宣布增设"宾贡科",专供异族学子应考;同时命鸿胪寺整理倭国史料,着手编纂《倭国志》。

    "陛下,何必对撮尔小邦如此费心?"有大臣不解。

    李承乾的回答掷地有声:"昔年孔子欲居九夷,有人问'陋,如之何?'孔子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朕今日所为,正是此意。"

    转眼到了腊月,倭国留学生们首次在异乡过年。阿蛮受命组织"除夜宴",特意让厨子做了倭人爱吃的年糕。宴席上,两位亲王表演了倭国雅乐,曲调哀婉动人。

    "此曲名《故乡》,是思念远方亲人之作。"年长的亲王用汉语解释,眼中泪光闪烁,"谨以此曲,感谢大唐皇帝陛下的庇护之恩。"

    阿蛮注意到,席间有个叫中臣镰足的倭国学子格外沉默。宴会散后,此人独自在庭院中望月长叹。阿蛮上前攀谈,才知他原是倭国贵族,家族尽遭苏我氏毒手。

    "阿蛮君,你说文明真的能战胜野蛮吗?"中臣突然问道,"我国那些守旧派,宁愿闭关锁国也不愿变革。"

    阿蛮想起三年前的自己,缓缓道:"我在吐蕃时,族人最初也抵制唐制。可当他们亲眼看到学堂里的孩子能读书写字,看到新式水车让庄稼丰收,态度就慢慢改变了。"

    中臣若有所思。几个月后,这个沉默的倭国学子将呈上一份《倭国改革十策》,成为后来大化改新的蓝本——当然,这是后话了。

    贞观三十一年的元日大朝会,因倭国亲王的出席而格外隆重。两位亲王身着唐制朝服,用流利的汉语向李承乾贺岁,并献上一套精心制作的倭国地形沙盘。

    "此物虽陋,聊表寸心。"亲王恭敬道,"他日若天朝王师东渡,或可资参考。"

    这番意味深长的话引起朝臣窃窃私语。李承乾却坦然受之,回赐《大唐律疏》一部,并宣布将在倭国留学生中选拔优秀者入弘文馆修书。

    开春后,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由晋阳公主主持编撰的《万国药典》终于成书。这部巨着收录了十二个民族的两千余种药材,配有汉文与各族文字对照,堪称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皇兄,孙爷爷说此书至少能救百万条性命呢!"小公主献上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满脸骄傲。

    李承乾翻阅着这本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典籍,目光停留在序言上——"是书之成,实赖各族贤达群策群力"。署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