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23章 万国朝唐

第123章 万国朝唐(1/3)

    贞观三十年的春风尚未吹绿渭水两岸,一则惊人的消息已如野火般传遍长安——倭国遣唐使船队抵达扬州,随行竟有二百三十名留学生,创历次之最。

    "陛下,倭使呈递国书时,特意询问阿蛮学士近况。"鸿胪寺少卿捧着鎏金国书,面露讶异,"说是倭王听闻吐蕃学子在大唐成才的故事,特意选拔贵族子弟前来求学。"

    李承乾正在批阅安西都护府关于设立"胡汉双语学堂"的奏章,闻言搁下朱笔:"倭国远在东海,竟也知晓阿蛮?"

    "据说是去年有倭商在逻些城见到阿蛮用汉文教授《论语》,回去后广为传颂。"少卿笑道,"倭国此次派来的留学生中,还有两位亲王呢。"

    皇帝接过那卷用紫檀木匣盛装的国书,只见上面工整的汉字间偶尔夹杂着些古怪符号:"这些墨点是何意?"

    "倭国使者解释,这是他们的'假名',用来标注汉字发音。"少卿指着文书末尾一行小字,"就像我们给胡语注音一般。"

    李承乾若有所思地摩挲着国书边缘的海浪纹饰:"传旨:倭国学子比照吐蕃例,安置在国子监新设的'东海馆'。另派专人记录他们的文字,编入《万国文鉴》。"

    三日后,倭国使团抵达长安。朱雀大街两侧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这些身着宽大束带衣袍、脚踏木屐的东瀛来客,与长安常见的胡商截然不同。为首的两位亲王举止恭谨,一板一眼地行着现学的唐礼,额头几乎触到地面。

    "倭人竟如此崇慕华风?"围观的人群中,一个粟特商人惊讶地问同伴。

    "听说他们的都城都是仿长安建的。"同伴努努嘴,"瞧见没,连随从捧着的礼器都刻意模仿唐三彩。"

    此时国子监门前,阿蛮正领着各族学子列队相迎。经过三年磨练,这个曾经的吐蕃少年已俨然成为"万国学堂"的领袖人物,额上那抹朱砂愈发鲜艳夺目。

    "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蛮学士?"倭国正使犬上三田耜用生硬的汉语问道,眼中闪着奇异的光彩,"在下在飞鸟京就听闻阁下'一舌通三语'的佳话。"

    阿蛮还礼:"使君过誉。请随我来,东海馆已备好热汤。"

    当倭国学子们步入那座檐角悬挂铜铃的崭新馆舍时,不禁发出阵阵惊叹——榻榻米、屏风、矮几,处处透着故乡风情;可书案上的文房四宝、墙上的《大唐疆域图》,又分明是唐制。最令他们惊喜的是,每人案头都放着一册《倭汉千字文》,竟是事先准备好的双语教材。

    "大唐皇帝陛下特意命人根据先前倭使带来的资料编纂而成。"阿蛮解释道,"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犬上三田耜捧着书册的手微微发抖:"天朝上国,竟如此体恤小邦……"

    安顿好倭国使团,阿蛮匆匆赶往大明宫复命。途经将作监时,他瞥见几个工匠正在调试一架巨大的水轮模型,旁边站着晋阳公主和几位陌生官员。

    "阿蛮!"小公主眼尖,挥手唤他,"快来看新制成的'海舶模'!"

    走近才知,那竟是依据倭国海船改良的战舰模型。公主兴奋地介绍:"倭使带来的造船术颇有可取之处,尤其是这'隔水舱'设计,即使一舱进水也不致沉没。"

    一位肤色黝黑的官员补充:"下官刘仁轨,新任登州刺史。陛下命臣研究倭国航海术,以备将来开拓海上丝路。"

    阿蛮正欲细问,宫门方向传来钟声——这是皇帝召见的信号。他匆匆告退,心中却记下了这个陌生名字:刘仁轨。

    紫宸殿内,李承乾正在与马周商议增设"译经院"一事。见阿蛮进来,皇帝笑问:"倭国学子安置妥当了?可有什么难处?"

    "回陛下,一切顺利。"阿蛮如实禀报,"只是倭语与汉语差异较大,恐怕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无妨。"李承乾指了指案上一摞文书,"倭王在国书中提到,希望派遣僧侣学习佛法。朕已命弘福寺准备接待,你闲暇时也可去听听,权当多学一门语言。"

    这时,马周轻咳一声:"陛下,老臣以为,倭国突然派如此多学子来唐,恐怕不止求学这么简单。"

    "马卿多虑了。"李承乾不以为意,"当年吐蕃来学时,朝中不也有类似担忧?结果如何?松赞干布如今是我大唐最坚定的盟友。"

    老臣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但愿如此。"

    春去夏来,长安城西的"万国学坊"日渐热闹。每日清晨,各族语言的诵读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奇妙的交响。阿蛮除了自己的学业,还要协助管理东海馆事务——倭人勤奋得令人咋舌,常常秉烛夜读到三更。

    这日午后,他正在整理倭国留学生提交的《中日风俗比较》,忽闻门外一阵骚动。几个新罗学子急匆匆跑来:"阿蛮学长,不好了!倭人与渤海人在食堂打起来了!"

    冲突源于一场误会——渤海学子嘲笑倭人吃生鱼片的习惯,倭人则反讽渤海人"沐猴而冠"。等阿蛮赶到时,双方已扭作一团,碗碟碎了一地。

    "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