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祖宗保佑:直播乡村的完美人生 > 第73章:八珍汤配方

第73章:八珍汤配方(1/2)

    三两下把肘子放进蒸笼里后,李启文就开始动手处理猪下水了。

    猪下水在送来之前,林叔就已经帮他处理得差不多了。

    猪心,猪肺,猪肝,猪肚,猪腰,猪脾,都单独分割开,放在了一起。

    猪大肠和小肠,也都被他翻开洗去了内部的秽物。

    但这只是初步的处理,要想将猪肠处理干净,甚至鲜香味美,还需要仔细处理。

    新鲜的下水,第一时间处理了秽物后,味道是不怎么臭的。

    但这么生猛的场面,还是让高天风看得退避三舍,躲得老远。

    “你这么怕,那待会儿做好了你别吃。”

    李启文一边摘着肠身上的油,一边吓唬他。

    高天风犹豫了下,终究还是抵不过对肥肠的渴望,又挪了回来。

    比了个剪刀手,堵住两个鼻孔,他闷声闷气的感慨:“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太牛了,居然能把大肠都做成美食。”

    直播间观众同样有很多肥肠爱好者,纷纷附和。

    “在吃的方面,全世界都不如咱们。”

    “劳动人民不容易啊!但凡有肉吃,谁愿意吃下水呢?”

    “我还真愿意吃肥肠,我感觉肥肠比肉好吃多了。”

    “肥肠是真好吃,我是重度爱好者,不管什么做法我都爱吃。”

    “山城的红烧肥肠是一绝,尤其是挑着扁担卖的那种,安逸惨咯!”

    “用调味料的肥肠,都是已经不算新鲜了的,粤省番禺这边有一家生滚粥,每天用的肥肠都是最新鲜的,拿到店里的时候还在抖,靓到没话讲啊!”

    “别的就算了,要说肥肠,还得是我们鲁菜,九转大肠有几个人没听过的?”

    观众聊得欢乐,李启文则把肥肠翻来覆去的摘捡干净,然后又是加盐,又是加面粉,翻来覆去的洗了好几遍,直到洗得干干净净,才把肥肠放进了锅里。

    猪肚也同样洗干净,翻回原状,也一同丢进了锅里。

    又切了些葱段,姜片,撒了一圈高度白酒,他就盖上了锅盖。

    随后,他来到了碗橱旁,打开装调料的柜门,从里面取出了一个干净的纱布袋,神神秘秘的冲高天风招了招手。

    高天风见状,举着手机来到近前,笑着打趣:“怎么?秘方啊?”

    “当然了。”

    李启文从柜子里取出了几颗八角,冲镜头展示了下:“这可是传说中八珍汤的配方,专门用来卤肉的,想学的扣1。”

    他是在和直播间观众开玩笑,但很多观众都还挺感兴趣,于是满屏幕的“1”就飘了起来。

    “八珍汤是什么?”

    高天风好奇询问。

    “就是最早的卤料。”

    李启文笑着解释:“这葫芦头泡馍,有个传说,据说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在唐高宗时期的龙朔元年,有个姓胡的老板在朱雀大街上开了家杂羔店,专门卖猪杂碎。

    有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肚子饿了,就进店吃了一碗。

    但他吃完,觉得味道太腥了,又油腻,就把店老板叫来了,跟老板说…”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压低嗓子,模仿着老人的语气:“老板啊!你这猪杂是好东西,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

    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

    只不过物虽好,但你调制不当,味道吃着实在不美。”

    他用的是秦省话,高天风听乐了:“孙思邈是这么说话的吗?”

    “那不然呢?”

    李启文笑着反问:“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老秦人,不光孙思邈了,李世民,秦始皇,都是这口音。”

    “好吧,你厉害。”

    高天风哈哈笑着,挑了挑大拇指,兴致勃勃的催促:“你继续讲,你别说,你学得还挺像的。”

    直播间的观众也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注意力,纷纷发着弹幕催促。

    李启文清了清嗓子,就继续压低声音讲述:“孙老神仙说,这样吧,咱俩有缘,我就传你一道八珍汤的方子,你煮猪杂的时候放进去,就不会腥了。

    说完以后,他就从药篓里取出了八种药材,放进了随身的酒葫芦里,交给了店老板。

    店老板按照他说的方法,煮杂碎的时候,把八种药材放进去一起煮,果然煮出来的杂碎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特别好。

    然后,店老板就把孙老神仙的葫芦挂在了门头上,把卖的猪杂改了名,叫葫芦。

    因为大肠和猪肚连接的这一段,油脂丰满,形状也像葫芦,所以被老板单另切出来,当做精品来卖,起名叫葫芦头。

    后来有人往葫芦头里加了泡馍,这道小吃就慢慢流传开了。”

    “有意思。”

    高天风听得有趣:“我们那边的小吃搞这种传说,都是往乾隆身上靠,动不动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吃过的。

    你们这的小吃,居然是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