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集:木黄曙光(4/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贺龙突然勒住马,白马打了个响鼻,喷出的雾气在阳光下散成细小的水珠。“看!”他指着前方的山梁,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只见石梁的山脊上,红三军的战士们已经插上了红旗,那是用被单染的红布,边角还能看见原本的白色,风一吹,红旗哗啦啦地响,像在喊着什么。任弼时扶着马背站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阳光照在他的眼镜片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那是胜利的方向。”
苏小红的药箱里,那半块布鞋补丁和苗族帕子叠在一起。她摸了摸肚子,那里有个三个月大的生命正在悄悄生长,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她想起王志坚的脸,想起他送自己参军时说的“等孩子出生,我就教他打枪”,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突然觉得脚步格外有力——她要带着这个孩子,走到胜利的那一天,让他看看,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周球发走在哥哥身边,腰间的竹筒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响声,像春蚕在啃桑叶。他把炒盐和补丁紧紧贴在胸口,仿佛能听见母亲和嫂子的声音,母亲说“盐要省着吃,日子才长久”,嫂子说“补丁要缝得牢,路才能走得远”。山风送来红三军战士们新编的歌:“木黄会师喜洋洋,弟兄携手打豺狼,哪怕前路多艰险,红旗插遍全中国……”歌声在山谷里回荡,惊起一群白鹭,翅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朝着远方飞去,像无数个希望的符号。
贺龙把烟锅在鞋底磕灭,铜烟锅与牛皮鞋底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把烟杆扔给身后的警卫员:“别让烟味呛着任政委。”警卫员慌忙接住,那烟杆上的红布条在他手里飘呀飘。贺龙勒转马头,白马朝着石梁的方向嘶鸣一声,声音清亮得像号角,惊得路边的野兔蹿进了灌木丛。晨光洒在他的军衣上,那些补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缀满了星星——有三角形的,是用百姓给的尿布改的;有方形的,是从土豪的长衫上剪的;还有圆形的,是战士们用破军帽拼的。
队伍翻过最后一道山梁时,周球保回头望了一眼木黄。水府宫的飞檐在远处若隐若现,像艘停泊在山间的船。老桂花树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远方的路,路上还能看见散落的花瓣,被风吹得打着旋。他握紧手里的枪,枪托上还留着王志坚的体温,仿佛那个牺牲的侦察队长正在对他说:“往前走,别回头,咱们的路在前面。”
山风越来越大,吹得红旗猎猎作响,那声音像无数战士在呐喊。任弼时在马背上展开新的地图,图纸边缘已经被风吹得卷了边。贺龙用手指在上面划出一道红线,从木黄一直延伸到湘西的群山里,笔尖把纸都戳破了。“从这里开始,”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像在斩钉截铁地劈开前路的荆棘,“咱们要打出一片新天地,让黔东的百姓看看,让全中国的百姓看看,红军是打不垮的!”
周球保的目光越过队伍,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那里,朝阳正把云层染成金红色,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把半边天都烧红了。他知道,木黄的曙光不仅照亮了眼前的山路,更照亮了整个中国的黎明。那些牺牲在甘溪、困牛山、湘江两岸的弟兄们,此刻一定也在云端看着,看着他们这支汇合的队伍,像两条奔涌的河流,朝着同一个方向,一往无前地奔去,终将汇入大海。
石板路上的马蹄印里积着露水,映出细碎的天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银。苏小红踩着那些水洼往前走,怀里的帕子和补丁隔着布贴在一起,仿佛两个从未谋面的灵魂——一个是苗族小姑娘的期盼,一个是红军妻子的牵挂,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紧紧相拥。她想起龙阿公的话:“露水见了太阳会干,但种子落了土,总会发芽,哪怕被石头压着,也能拱出地面。”
队伍渐渐走远,木黄的轮廓在晨雾里越来越淡,像幅慢慢褪色的画。只有水府宫前的老桂花树,还在风里落着细碎的花瓣,像在为远去的战士们,撒下一路金色的祝福。而那些留在石板路上的血迹、脚印、药渣和花瓣,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化作这片土地上最肥沃的土壤,让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树上结满的果实,会带着木黄的晨光,甜遍整个中国。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