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开展查田运动,惩处隐瞒土地的地主、富农。在解决土地问题当中,有的地方发现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有遗漏或隐瞒行为,这一现象引起了苏维埃政府的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在根据地开展第二次查田运动。通过深入细致的查田工作,结果又查出地主隐瞒分散的大量土地,各地将查出的田土进行再分配,增加了每个农民分得土地的数量。沿河是白石溪乡第一次分配土地时每个劳动力分得5挑零5升,经二次查田,每个劳动力达到6挑。有的地方也查出了地主分散隐藏下来的粮食和财物,南腰界区红岩一个地主,在土地分配时把家财转移隐藏,经过知情的长工揭发,并给红军游击队密谈,将隐藏的财物抄出来分给了群众。为什么要进行二次查田,湘鄂西中央分局在一份报告中分析指出,“土地问题之没有彻底解决,主要的原因,是雇农工会与贫农团没有起积极的作用,而是至(自)上而下的方式。现在已极力纠正这个错误,发动广大的群众查田运动。”1
四、土地革命的成果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政策统一,行动迅速,范围广泛,成果显着。据不完全统计,在73个乡苏维埃范围内,10万余人参加了土地革命运动,打土豪约600户,其中426户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被没收分配,共没收分配土地余挑,200多户的土地未来得及分配,只没收分配了其他财产。68个乡分配了土地,平均每人分得5挑(即1亩)以上的有58个乡,不足5挑的仅10个乡。根据对枫香溪、张家湾、上坝、金盆水、杨河等11个乡的调查,参加分土地的就有人,打土豪60户,每人平均分的5挑半。酉阳县南腰界等4个乡作过分配土地的准备,有的村寨摘了牌,但只分了正黄熟的谷子,没有分配土地。印江县宁家坪农民宁国学全家7口人,原来只有3亩大田和2亩旱地,正常年景收获的粮食勉强能糊口,灾荒年则要以糠菜成讨饭过日子,在土地革命中全家分得10亩好地,一头耕牛,两床棉被,一架水车,还有铣口、犁耙等农具,生活有了保障。根据他人民说出了心里话:“红军来了,穷人的骨头也重了几斤!”为表达土地回老家的喜悦心情,他们在自编的山歌中高兴地唱道:“门前喜鹊叫喳喳,千年土地回老家,红军给我来撑腰哟,翻身的穷人笑哈哈!”湘鄂西中央分局对土地革命成果作了这样的总结:“在这个区域,土地都已经没收或分配了。没收和分配的原则是根据全国苏维埃土地法,将豪绅、地主完全没收;富农土地是照全家,多余的土地没收,分配以坏的土地;中农的土地没有动摇,少地亦予以没收,分配以坏的土地;红军家属及雇工均分得上等地,较普遍的劳动力要加三分之一;红军的老战士每乡分配十个得到土地。除此以外,每乡还有红军公田(约十挑至二十挑)及苏维埃公田(约十挑至二十挑)。”1在实行土地革命中,苏区部分区域的工人也增加了工资,“淇滩市镇的挑水工人,每挑水由五十文至百文。刀坝的手艺工人,他们自己提出增加,由800增加到1200文,零工由300到600文,增加百分之百”。1
在根据地中心区沿河、德江、印江县及松桃县土地革命取得显着成果同时,与松桃毗邻的酉阳县的南腰界、大坪盖、唐家溪3个乡及秀山县的苏区,已没收和分配了地主、土豪的财产,并作好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准备,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分配,其中南腰界等乡已打土豪10多户,没收土地5000余挑;秀山县打土豪57户。
之后的1936年1月间,红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进入黔东时,在江口、石阡两县范围内从事革命活动有较长时间,除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组织外,还进行打土豪,分浮财的活动,其中在江口县的双江、闵孝、德旺、太平、官和、民和、坝盘、怒溪、桃映等9个乡(镇)打土豪76户;在石阡县的花桥、汤山、中坝、龙意、白沙、本庄、龙塘、大沙坝、枫香、石固、青阳、坪山、龙井、坪地场、甘溪、国荣、聚凤、河坝等18个乡(镇)打土豪1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