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代号11的传奇 > 第182章 舌尖探险:火锅与江湖菜

第182章 舌尖探险:火锅与江湖菜(2/2)

上跳舞,”他示范着用勺子舀了块,“重庆人叫‘水豆腐’,比你们的奶酪还滑,辣得也温柔点,适合刚开始吃辣的。”

    莱昂的速写本上画了张辣子鸡的速写,红辣椒占了大半页,角落里标着“鸡丁12块,辣椒58片”。“这道菜的视觉冲击力太强了,”他用笔尖点了点辣椒,“红色是热情,绿色是刺激,跟重庆的性格一样,明明白白,不藏着掖着。”

    去八一路好吃街时,凯伦被一阵“滋滋”声吸引了。路边的小摊上,一个铁皮桶里摆着几副猪脑,老板正用小刷子往上面刷红油。“这是烤脑花,”小李指着说,“重庆的特色小吃,猪脑烤得像豆腐一样嫩,拌着辣椒吃,香得很。”

    凯伦往后退了三步,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了不了,我连动物内脏都很少吃,这玩意儿看着太吓人了,比喀尔巴阡山的熊爪印还让人发怵。”她刚想走,又被旁边的香味勾住了,“这是什么?甜甜的,糯糯的。”

    那是个卖红糖糍粑的小摊,穿蓝布衫的阿姨正抡着木槌捶石臼里的糯米,一下一下,捶得糯米渐渐变成黏糊糊的团。“这糍粑要捶108下,”阿姨擦了擦汗,胳膊上的肌肉线条很明显,“就像你们揉面团要醒面,捶得越久越糯。我奶奶教我的时候说,力道要匀,心要静,不然糯米不黏。”她把捶好的糍粑揪成小块,裹上红糖浆和黄豆粉,递给凯伦一串,“尝尝,甜的,不辣。”

    凯伦咬了一口,糍粑在嘴里黏黏的,带着红糖的甜和黄豆粉的香,温热的浆汁顺着喉咙流下去,把刚才烤脑花带来的惊吓都冲散了。“太好吃了!”她眼睛亮晶晶的,“比罂粟籽蛋糕还软糯,像雪山的雪团,入口就化。”她看着阿姨捶糍粑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木槌和石臼像对老朋友,几十年如一日地碰撞着,捶出的不只是糍粑,还有日子的香甜。

    小吃街的尽头有个卖“酸辣粉”的推车,老板是个戴草帽的老爷爷,红薯粉在漏勺里被烫得直冒泡,捞出来拌上调料,红的辣椒、黄的花生、绿的香菜,看着就开胃。凯伦学着昨天机场大巴上的学生,吸溜着吃了一大口,粉滑溜溜地钻进嘴里,酸和辣在舌尖打架,却越吃越想吃。

    “这红薯粉是用本地的红苕做的,”老爷爷边煮粉边说,“我们重庆多山地,种红苕比种麦子容易,所以小吃里好多红苕做的——红苕凉粉、红苕干,就像你们山里种土豆,怎么吃都吃不腻。”他把煮好的粉递给凯伦,“多加了点醋,照顾你们外地人,正宗的酸辣粉要酸得掉牙,辣得跳脚。”

    艾拉买了袋“怪味胡豆”,绿皮的蚕豆裹着层糖衣,甜、咸、麻、辣、香五种味道混在一起。“这名字真奇怪,”她嚼得咯吱响,“但味道很丰富,像重庆这座城市,看着复杂,其实每种味道都有自己的位置。”

    走累了,众人坐在街边的凉椅上,手里捧着各种小吃:凯伦啃着红糖糍粑,艾拉嚼着怪味胡豆,佐伊研究着怎么用筷子夹花生,莱昂在速写本上画小吃摊的烟火气,塞西莉亚对着酸辣粉的汤测酸碱度,马克斯在查重庆人为什么这么能吃辣。

    “查到了,”马克斯推了推眼镜,“重庆年平均湿度80%,吃辣椒能促进排汗,帮助祛湿。而且辣椒里的辣椒素能让人产生快感,就像运动后的内啡肽,所以越吃越想吃。这是地理环境逼出来的饮食习惯,跟喀尔巴阡山人喝热红酒抗寒一个道理。”

    凯伦舔了舔嘴角的红糖,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有人端着火锅外卖匆匆走过,有人坐在路边慢悠悠地吃小面,有人举着烤串边吃边逛,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我以前觉得吃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她感慨道,“来重庆才发现,吃是一种生活态度——用热辣辣的味道对抗潮湿,用热闹闹的饭局驱散孤独,就像我们在雪山木屋分享压缩饼干,吃的不是食物,是过日子的劲儿。”

    小李指着远处的火锅店招牌,红灯笼在暮色里亮起来,像串温暖的星星。“晚上带你们去吃‘夜火锅’,”她笑着说,“重庆的火锅店开到凌晨三点,越晚越热闹。吃完火锅去江边吹吹风,看洪崖洞的灯亮起来,那才是重庆的灵魂——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

    莱昂把最后一页速写画满了,笔尖沾着点红油,像不小心滴上去的晚霞。“以前画过雪山的冷,古堡的静,”他合上本子,“现在觉得,这火锅的热、小吃的香,才是最生动的风景。食物里藏着一座城市的脾气,重庆的脾气就是——再难的日子,也要吃得热热闹闹,活得有滋有味。”

    凯伦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半块黑巧克力,又摸了摸手里没吃完的酸辣粉,突然觉得这两种味道很像重庆的两面:一面是热烈的红,一面是温柔的甜,合在一起,就是让人忘不掉的人间烟火。她朝着火锅店的方向吸了吸鼻子,香味还在空气里飘,像在说:别急,精彩的还在后头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