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位于龙山镇境内的“七星河遗址”保存最为完整,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清晰可见房屋地基与窖穴轮廓,出土的陶罐上刻有简单纹饰,展现了早期先民的审美意识。目前,该遗址群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设立了保护标识与说明牌,定期开展考古勘探与文物修复工作,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也吸引了考古爱好者与历史学者前来考察。
2. 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
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位于友谊县东北部七星河湿地边缘,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三江平原活动的重要遗迹。该遗址包括密营房屋遗迹、战壕、了望哨、粮仓、医疗站等设施,均为抗联将士利用湿地地形手工修建,采用木材、茅草、泥土等当地材料,隐蔽性极强,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密营房屋遗迹呈半地穴式,面积约8-12平方米,可容纳3-5名战士居住;战壕沿湿地边缘修建,长度约800米,用于防御日军进攻;了望哨位于高处,可观察周边数公里的动静,及时发现敌人踪迹。遗址内还留存有抗联将士使用过的铁锅、水壶、子弹壳等物品,见证了当年斗争的艰苦卓绝。如今,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设立了纪念广场与说明牌,每年组织党员、学生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联精神,成为友谊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3. 友谊农场老场部遗址
友谊农场老场部遗址位于友谊镇东部,始建于1954年,是友谊农场早期的行政与生产指挥中心,也是我国农垦事业起步的重要见证。遗址保留了当年的场部办公楼、职工宿舍、农机维修车间等建筑,其中场部办公楼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采用苏式建筑风格,屋顶为坡屋顶,墙面为红砖砌筑,虽历经岁月侵蚀,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老场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停止使用,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办公楼内设立了小型展览馆,展示友谊农场早期的文件、照片、生产计划等资料,再现了农垦时期的工作场景。遗址周边还保留了当年的宣传栏、篮球场等设施,让人仿佛回到“开发北大荒”的激情岁月,是了解友谊县农垦历史的重要场所。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文化的鲜活表达
友谊县的民俗风情源于农垦拓荒精神与多民族文化融合,既有东北本土的豪爽质朴,也有少数民族的独特韵味;特色美食则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与水产品,以“家常味、原生态”为特点,展现了三江平原的饮食文化特色。
(一)民俗风情:奋斗与欢乐交织的生活图景
1. 节庆习俗:传统与农垦特色的融合
友谊县的节庆习俗既保留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又融入了农垦文化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拜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县城与各乡镇会组织“农垦主题秧歌队”,队员身着农垦时期的工装,手持农机模型、粮囤道具,伴随着锣鼓声走街串巷,秧歌队中还穿插着“拖拉机舞”“播种舞”等创意表演,再现农垦生产场景,既热闹喜庆,又展现了当地的农垦记忆。
元宵节时,除了吃元宵,成富朝鲜族满族乡会举办“民族灯展”,朝鲜族村民制作韩式纸灯,满族村民制作宫灯,灯笼上绘制民族故事与农耕场景,挂在乡内街道两侧,游客可参与猜灯谜活动,猜对者可获得辣白菜、黏豆包等特色礼品。清明节时,当地居民除了扫墓祭祖,还会前往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向革命先烈献花,接受红色教育;中秋节时,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成富乡的朝鲜族村民会制作“松饼”(韩式月饼),与汉族邻居分享,展现民族团结的氛围。
2. 生产习俗:农垦精神的传承
作为农垦文化发源地之一,友谊县的生产习俗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处处体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每年春耕开始前,全县会举办“开犁仪式”,仪式上展示从老式拖拉机到现代智能农机的发展历程,邀请老农垦人讲述当年开垦荒原的故事,随后农机手驾驶现代化播种机下地播种,标志着春耕正式启动,既传承了农垦传统,也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收时节,各乡镇会组织“丰收互助”活动,村民们互相帮助收割庄稼,大型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小型农机与人工配合,一派繁忙景象;粮食收割后,部分乡镇会举办“晒粮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