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区是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市辖区之一,地处双鸭山市东南部,东与宝清县接壤,南与友谊县毗邻,西与尖山区相连,北与四方台区交界,区域总面积约802平方公里。作为双鸭山市重要的资源型城区,岭东区曾因煤炭产业兴起,如今在转型发展中逐渐形成“工业遗存+生态旅游”的特色格局,境内不仅有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址,更有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与多元交织的文化脉络,是一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生态活力的城区。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概况
岭东区下辖1个镇、1个乡,分别为岭东镇与长胜乡,另有多个街道办事处,乡镇区域既是当地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也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集中承载地,其发展脉络与岭东区的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紧密相连。
(一)岭东镇
岭东镇位于岭东区中部,东接长胜乡,西连尖山区,北邻四方台区,是岭东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节点之一,镇域面积约126平方公里。作为距离双鸭山市区较近的乡镇,岭东镇早期依托市区工业发展,形成了“农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则随着岭东区生态旅游的推进,逐步发展出与旅游配套的特色农业与乡村休闲项目。
镇内农业以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为主,耕地面积约3.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时培育了食用菌种植、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部分村落利用山区林地资源,发展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大棚,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周边城市;林下养殖则以溜达鸡、蜜蜂养殖为主,形成“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推出的笨鸡蛋、蜂蜜等农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在旅游配套方面,岭东镇靠近多个景区,部分村落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民宿与农家餐饮,为游客提供“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菜”的休闲选择。此外,镇内保留有部分早期煤炭运输的小铁路支线遗址,这些遗存与岭东区的工业历史相呼应,成为当地独特的“工业记忆符号”。
(二)长胜乡
长胜乡位于岭东区东部,东与宝清县七星泡镇接壤,南与友谊县成富朝鲜族满族乡相邻,乡域面积约285平方公里,是岭东区面积最大、农业资源最丰富的乡镇。长胜乡地处完达山余脉与三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浅山、丘陵、平原为主,境内有安邦河支流流经,水资源充沛,土壤肥沃,是双鸭山市重要的“粮菜基地”之一。
乡内耕地面积约8.5万亩,粮食作物种植以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则以棚室蔬菜、瓜果为主——近年来,长胜乡推进“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在靠近公路沿线的村落建设连片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番茄、草莓等作物,既满足市区“菜篮子”需求,又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项目,每到春季草莓成熟、夏季蔬菜上市时节,吸引大量市区及周边游客前来。
除农业资源外,长胜乡的生态资源同样突出,乡域东部靠近完达山余脉,山林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林间栖息有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还生长有山野菜、野蘑菇等林下资源。部分山区区域已纳入岭东区生态旅游规划,未来计划打造“森林徒步、林下采摘”等生态休闲项目,进一步释放生态价值。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岭东区的历史发展,始终与双鸭山地区的资源开发、民族迁徙、工业崛起紧密交织,从早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到近代的煤炭开发热土,再到如今的转型发展城区,每一段历程都为其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一)历史沿革:从荒野到工业城区的蜕变
岭东区所在的双鸭山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痕迹,境内曾发现多处挹娄文化遗址,证明这里是古代挹娄人的活动区域之一——挹娄人以渔猎、农耕为生,善于制作石器与陶器,其文化遗存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清时期,岭东区所在区域属女真族(后为满族)聚居地,受盛京将军管辖,当时这里仍是以原始森林、草原为主的荒野,仅有少量满族、汉族先民在此从事渔猎与垦荒活动,尚未形成固定聚落。清末民初,随着东北放垦政策的推进,大量汉族移民从山东、河北等地迁入,开始在安邦河流域开垦农田,形成零星村落,此时的经济仍以农业、渔猎为主,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岭东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双鸭山地区的煤炭勘探与开发全面启动。1954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岭东区境内设立岭东煤矿,随后大批煤矿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围绕煤矿形成了工人新村、家属区、配套工厂,人口快速聚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958年,岭东区正式设立,成为双鸭山市的行政区之一,此后数十年间,煤炭产业一直是岭东区的支柱产业,为国家能源供应与双鸭山市的工业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