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与国家产业转型政策的推进,岭东区开始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挑战,逐步减少煤炭开采规模,转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工业遗产旅游等替代产业,推动城区从“煤城”向“生态宜居城区”转变。
(二)文化脉络:多元交织的特色文化
岭东区的文化脉络呈现“多民族融合+工业文化主导”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元素在此叠加,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古代挹娄文化的传承地,以及明清时期满族聚居区,岭东区保留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痕迹。例如,当地部分村落仍流传着满族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歌谣,满族的刺绣、剪纸等手工艺虽未形成规模产业,但在民间仍有传承;此外,长胜乡境内有少量朝鲜族居民,其饮食文化(如辣白菜、打糕制作技艺)与节庆习俗(如朝鲜族农乐舞)也融入当地民俗,成为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 工业文化:煤炭产业是岭东区文化的核心符号,数十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为核心的矿工精神。境内保留的煤矿井口、选矿厂房、矿工宿舍、小铁路等工业遗存,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更承载着一代矿工的记忆;此外,矿区曾盛行的“矿工号子”“矿区秧歌”等文化形式,是矿工在艰苦工作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产物,如今虽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部分老矿工仍会在节庆活动中表演,成为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双鸭山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之一,岭东区所在的完达山余脉曾是抗联战士的隐蔽据点。抗联战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今,岭东区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展厅、整理抗联故事等方式,传承红色记忆,弘扬抗联精神,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历史人物:平凡岗位上的贡献者
岭东区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但涌现出许多在平凡岗位上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虽不显赫,却构成了岭东区发展的“群众基石”。
在煤炭开发时期,大批矿工扎根岭东煤矿,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投身煤炭开采,其中有技术骨干通过改良开采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有老矿工带领青年工人攻克技术难题,还有基层干部为改善矿工生活条件奔走——这些矿工群体是岭东区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他们的奋斗故事被收录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在农业发展领域,长胜乡、岭东镇的农民中,有不少人通过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当地农业转型。例如,早期有农民尝试在山区种植食用菌,打破传统粮食种植的单一模式;近年来,有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这些农业领域的实践者,为岭东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此外,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也有许多长期扎根岭东区的工作者,他们默默耕耘,为提升当地民生水平、传承文化作出贡献,虽未留下响亮的名字,却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岭东区的发展。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岭东区的旅游资源以“生态自然+工业遗存+历史遗址”为核心,既有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也有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址,还有见证古代文明的历史遗存,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体验。
(一)自然与生态景点
1. 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青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岭东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景点,位于岭东区西北部,距离市区约15公里,公园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2%,是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公园地处完达山余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有大小山峰12座,最高海拔约680米,山间溪流纵横,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
公园内植被种类丰富,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柞树等乔木,以及杜鹃、忍冬、山葡萄等灌木,春季山花烂漫(以杜鹃花、山杏花为主),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四季景观各异。主要游览线路包括“青山主峰徒步线”“溪流观光线”“森林氧吧休闲区”等,其中青山主峰是公园的核心景点,登顶可俯瞰整个岭东区与双鸭山市区的全景,天气晴朗时还能远眺完达山余脉的连绵群山。
此外,公园内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森林木屋、露营基地等配套设施,游客可在此体验森林徒步、野餐、露营等活动,还能参与“林下采摘”(夏季采山野菜、秋季采野蘑菇)等特色项目,感受原生态的山林乐趣。
2. 安邦河湿地公园(岭东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安邦河是双鸭山市的母亲河,其支流流经岭东区境内,形成了大片湿地景观,安邦河湿地公园(岭东段)位于岭东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