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向阳区老工业区遗址:分布于向阳区桥南街道,红旗街以西区域,是佳木斯市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发展的遗存。该区域曾聚集了佳木斯市造纸厂、纺织厂、机械厂等多家大型工业企业的厂房与附属设施,始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保留了多座苏式风格的厂房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其显得高大宽敞,巨大的厂房门窗、裸露的吊车轨道、高耸的烟囱等,都带着鲜明的工业建筑特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业企业陆续搬迁或转型,原有厂房逐渐闲置。近年来,向阳区对部分厂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在保留主体结构与工业元素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其中,“佳木斯工业记忆文创园”是改造的典型代表,园内保留了老厂房的原貌,设置了“工业历史展”,通过展示老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工人工作场景复原模型等,让人们重温当年产业工人的奋斗岁月;同时引入咖啡馆、手工作坊、艺术工作室等新业态,年轻人在这里创作、交流,老厂房内重新焕发生机。虽然老工业区遗址未形成大规模景点,但其改造模式为城市老旧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思路,也让向阳区的工业历史得以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
四、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向阳区的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深深植根于东北黑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生活温度。
(一)民俗风情:融入日常的生活底色
1. 日常习俗:向阳区居民的日常习俗,处处透着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邻里交往与家庭团聚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时,居民们喜欢串门聊天,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邻里送上一份,酸菜、粘豆包、咸菜等家常食物,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邻里互助”的氛围十分浓厚。家庭聚餐时,讲究“人齐开饭”,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炖菜、炒菜,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注重通过饮食传递家庭温情。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是向阳区居民“储备冬菜”的时节。尽管如今超市蔬菜供应充足,但部分老居民仍保留着这一传统,集中购买大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在家中腌制酸菜、辣白菜,晾晒萝卜干、土豆干。邻里之间还会互相帮忙,你帮我挑菜,我帮你腌菜,在忙碌中交流技巧,这一习俗不仅是应对冬季的生活智慧,也成为邻里间增进感情的契机 。
2. 节庆活动:向阳区的节庆活动,以传统节日为核心,结合地域特色,充满热闹氛围。春节时,居民们提前打扫房屋、贴春联、挂灯笼,将家里装扮得喜气洋洋;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吃年夜饭,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一家人守岁聊天;大年初一至初五,走亲访友拜年,互道祝福。元宵节时,城区内的公园与广场会举办猜灯谜活动,五颜六色的灯笼下挂着各式灯谜,市民们聚集在一起,绞尽脑汁猜答案,猜对了还能获得小礼品;部分社区组织的秧歌队沿街表演,锣鼓声、唢呐声与扭秧歌的欢快节奏交织,吸引路人驻足观看。端午节当天,居民们早早起床,前往松花江畔踏青,采集艾蒿、菖蒲挂在门口,寓意驱邪祈福;家里会煮粽子、鸡蛋,一家人分享美食。松花江畔还会举办龙舟赛,参赛队员奋力划桨,岸边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十分热闹。中秋节时,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部分社区组织“中秋邻里宴”,居民们自带家常菜聚集在社区广场,分享美食,交流谈心,增进邻里情谊。此外,向阳区还会结合季节特点举办特色活动,夏季的“松花江消夏节”,有文艺表演、露天电影、美食市集等,让市民在夏日夜晚享受欢乐;冬季的“冰雪趣味节”,开展冰上拔河、雪地足球、冰雕制作体验等活动,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运动的快乐 。
3. 民间艺术传承:东北二人转、剪纸、快板等民间艺术,在向阳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与发展态势良好。各街道社区经常举办“民间艺术展演”,邀请民间艺人登台表演,二人转的幽默唱段、快板的铿锵节奏,总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剪纸艺术的传承则更接地气,社区定期开设剪纸培训班,民间剪纸艺人手把手教授居民剪纸技巧,从简单的窗花到复杂的民俗场景、松花江风光,居民们在学习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不少人还能独立创作作品,在社区展览中展示成果。辖区内活跃着多支群众文艺团体,合唱队、舞蹈队、戏曲社等,成员多为退休老人与文艺爱好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从经典的东北民歌到改编的现代歌曲,从传统的民族舞蹈到流行的广场舞,从京剧选段到地方小戏,各类节目应有尽有。这些文艺团体不仅在社区广场、公园表演,还会参加全市的群众文艺汇演,成为向阳区民间艺术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