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佳木斯市图书馆:位于向阳区建设街道,解放路与中山街交汇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佳木斯市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2012年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图书馆藏书约80万册,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多个门类,其中地方文献专区收录《佳木斯市志》《向阳区沿革资料汇编》《三江平原民俗志》等特色典籍,系统记录佳木斯及向阳区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图书馆内设成人阅览区、儿童阅览区、电子阅览区、自习区、报告厅等功能区域:成人阅览区提供图书借阅与报刊阅读服务;儿童阅览区配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绘本、科普读物,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会”“儿童故事会”等活动;电子阅览区配备百余台电脑,提供网络服务与数字资源查询功能;报告厅常年举办学术讲座、读书分享会、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家、教师等分享知识与见解。作为向阳区重要的文化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满足市民阅读需求,更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平台。
3. 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地处向阳区建设街道,长安路与西林街交汇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艺术培训、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始建于1958年,2015年完成翻新改造。艺术馆内设展厅、排练厅、培训教室、非遗保护中心等功能区域:展厅常年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展览,“向阳区社区艺术展”“东北民俗剪纸展”等特色展览深受市民喜爱;排练厅为群众文艺团体提供免费排练场地,辖区内的合唱队、舞蹈队、戏曲社等常年在此活动,从经典曲目翻唱到原创作品编排,每年排出节目近百个,多次在省市级群众文艺汇演中收获好评;培训教室面向全年龄段市民开设免费艺术课程,舞蹈、声乐、书法、绘画、剪纸等课程一应俱全,授课老师涵盖专业艺术院校教师与民间艺术传承人,每年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非遗保护中心重点挖掘、整理东北二人转、佳木斯剪纸、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制技艺视频、举办非遗培训班、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此外,艺术馆还会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策划“新春文化庙会”“中秋民俗体验”等活动,汇集民俗表演、手工作品展示、特色小吃等内容,吸引数万市民参与,成为激活向阳区群众文化活力的核心阵地 。
(三)古刹、寺庙与历史遗址:时光沉淀的城市印记
向阳区作为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区,虽无千年古刹与大型历史遗址,但几处承载特定时期文化与历史的场所,为城市保留了珍贵的记忆片段。
1. 普恩寺:位于向阳区西林街道,西林路西段,是佳木斯市现存较早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其始建于1940年,最初名为“观音庵”,为尼众道场,1998年经修缮扩建后更名为“普恩寺”,现为汉传佛教寺院。寺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模不大却布局规整,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配有寮房、斋堂等附属建筑。山门上方悬挂的“普恩寺”匾额字体端庄,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神态各异;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主佛,以及两侧的十八罗汉像,均为泥塑彩绘,透着肃穆庄严。寺院地处城区闹市,周边是密集的居民区与商铺,踏入山门后却能隔绝外界喧嚣,院内种植的松柏、丁香等树木,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清幽。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四月初八(浴佛节)、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等佛教节日,寺院会举办法会,信众们带着虔诚前来参拜,焚香祈福;平日里则为信众提供诵经、祈福等活动场所,普通市民也可在此感受佛教文化氛围,了解佳木斯近现代宗教文化发展脉络 。
2. 向阳区老火车站遗址:坐落于向阳区保卫街道,西林路与通江街交汇处,是佳木斯市早期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见证。该遗址原为佳木斯站老站房,始建于1935年,为伪满时期修建的日式风格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主体为砖木结构,坡屋顶搭配红砖墙面,带有鲜明的近代铁路站房建筑特征。老站房曾是佳木斯铁路运输的核心枢纽,承担着旅客运输与货物转运的重要功能,无数人从这里踏上旅途,各类物资在此集散,见证了佳木斯从边陲小镇向区域交通节点城市的转变。2000年,佳木斯站新站房建成投入使用,老站房停止使用,后经修缮改造,保留了建筑主体结构与外观风貌,内部则改造成“佳木斯铁路历史展览馆”。馆内通过老照片、旧车票、信号灯、铁路制服等实物,结合文字介绍,系统还原了佳木斯铁路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蒸汽机车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