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是满族的传统宗教文化,虽如今已不再是全民信仰,但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满族萨满分为“家萨满”与“野萨满”,家萨满主要负责家族祭祀(如祭祖、祭天),野萨满则负责村落的祈福、驱邪仪式。祭祀仪式通常在冬季举行,萨满身着传统服饰(头戴插有羽毛的神帽,身穿缀有铜铃的神裙,腰间系着兽皮腰带),手持神鼓与神杖。仪式开始后,萨满敲击神鼓,吟唱古老的萨满神歌,歌词多为对祖先的赞颂、对自然的敬畏,神裙上的铜铃随舞步摆动,发出清脆声响,舞步时而沉稳缓慢,模拟与神灵沟通的庄重;时而急促跳跃,展现驱邪祈福的激昂。整个仪式过程中,家族或村落成员会在旁肃立,待仪式结束后,共同分享祭祀用的食物(如猪肉、黏豆包),象征着与祖先、神灵共享福祉,也体现了满族社群的凝聚力。
除了萨满文化,满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习俗也极具特色。满族男子传统服饰为“长袍马褂”,长袍下摆开衩,便于骑马行走,马褂短至腰间,搭配皮靴,适合山林活动;女子服饰为“旗装”,早期旗装为直筒式,无明显腰身,后期逐渐演变,但仍保留盘扣、宽袖等元素,服饰上的刺绣多以山林动物(如鹿、熊、鹰)、植物(如松、梅)为图案,色彩以深蓝、墨绿、暗红为主,体现满族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如今,在福禄朝鲜族满族乡的民俗活动中,仍能看到村民身着传统旗装表演满族舞蹈,如“太平鼓舞”,舞者手持彩绸包裹的鼓,随节奏敲击,动作舒展,传递出吉祥安康的祈愿。
(二)朝鲜族民俗
福禄朝鲜族满族乡是穆棱朝鲜族文化的核心传承地,朝鲜族民俗以“歌舞”“饮食”“节庆”为三大特色,充满热情鲜活的生活气息。
朝鲜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农乐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通常在春耕、秋收等农闲时节或节日期间表演。舞者分为男女两队,男子手持长鼓,女子手持彩扇或农巾(劳作时使用的方巾),伴随《阿里郎》《桔梗谣》等传统民歌节奏起舞。男子的长鼓舞动作刚劲有力,鼓点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展现出朝鲜族男子的爽朗;女子的扇舞则轻盈灵动,彩扇开合间如蝴蝶飞舞,配合脚步的轻快跳跃,还原了田间劳作的生动场景。除农乐舞外,“伽倻琴演奏”也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伽倻琴琴身由松木制成,琴弦为钢丝弦,演奏时音色柔和悠扬,常用来伴奏民歌或独奏,在福禄乡的民俗茶馆中,游客可聆听伽倻琴演奏,感受朝鲜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饮食习俗上,朝鲜族保留着“腌制”“发酵”的传统技艺,“辣白菜”“泡菜”是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制作辣白菜时,朝鲜族村民会选用霜降后的新鲜白菜,洗净后用盐水浸泡,沥干水分后涂抹由辣椒面、大蒜、生姜、苹果泥、鱼露制成的酱料,层层包裹后放入陶缸密封,在常温下发酵1-2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酸味,与辣椒的辛辣、苹果的清甜融合,口感爽脆酸辣。除辣白菜外,“米肠”也是朝鲜族特色美食,将糯米、大米混合蒸熟,加入切碎的猪肉、豆腐、萝卜丝,搅拌均匀后灌入猪肠或牛肠中,煮熟后切片,蘸上酱油或辣椒酱食用,软糯咸香,是节庆时的必备菜肴。在福禄乡的农家院中,游客可参与辣白菜、米肠的制作体验,亲手感受朝鲜族饮食文化的细腻与智慧。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充满仪式感,“春节”“秋夕(中秋节)”是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春节时,朝鲜族家庭会彻底清扫房屋,张贴春联与福字,准备“年饭”,除辣白菜、米肠外,还会制作“打糕”——将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由两人轮流用木槌捶打,直至糯米变得细腻软糯,再蘸上豆沙、白糖食用,寓意团圆甜蜜。全家团聚时,晚辈会向长辈行“跪拜礼”,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回赠“压岁钱”,传递亲情与祝福。秋夕时,朝鲜族家庭会赏月、祭祖,还会举办“拔河”“摔跤”等民俗活动,村民们分组参与,热闹非凡,展现出朝鲜族社群的活力。
(三)汉族“闯关东”民俗
穆棱是“闯关东”移民的重要聚居地,汉族民俗中融入了鲜明的“闯关东”印记,体现在民居、饮食、节庆等多个方面,承载着移民群体的坚韧与智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闯关东”时期,移民们为适应穆棱寒冷的气候与山区环境,建造了独特的“地窨子”与“草房”。地窨子是半地下式房屋,先在地面挖掘1-2米深的坑,坑壁作为墙体,顶部用木材搭建框架,覆盖茅草或泥土,这种房屋冬季保暖、夏季凉爽,适合早期移民的简陋生活;后期随着生活改善,移民们建造了“草房”,以木材为梁柱,墙体用泥土混合稻草夯筑,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屋檐下悬挂玉米、辣椒、大蒜等农作物,既实用又充满生活气息。如今,在兴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