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宁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原名为“宁古塔”,据清初流人方拱乾所撰《绝域纪略》记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 。新编《宁安县志》中提到,“宁古”是满语,意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意为“居址”,合译就是“六居址”,指代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
宁安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历史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汉晋时期这里是北沃沮之地,南北朝时归属勿吉,隋初称为靺鞨。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建立震国,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去掉靺鞨号,以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实职,亦称“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都城从“旧国”迁到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镇),在此定都长达171年。辽代时宁安属东京道,金代归胡里改路,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属于奴儿干都司阿速河卫。
清初,1653年6月(清顺治十年五月),宁古塔设置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 。将军衙门最初设在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后来因为水患以及抗击沙俄用兵的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在牡丹江边觉罗城西南5里处修筑新城(今宁安镇)。新城建成后,将军衙门从旧城迁到宁古塔新城,这里成为清代边外七大重镇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乌拉城,留协领萨布素镇守宁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萨布素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宁古塔正式设立副都统衙门。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在宁古塔设置泰宁县,隶属奉天府,专门管理汉人民事,与管理满人旗务的副都统同城办公;但由于距离奉天府太远,管理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泰宁县被裁撤。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在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的三岔口(今东宁县三岔口镇)设置绥芬厅,同年3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派官员试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绥芬厅升为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同时裁撤宁古塔副都统。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因为府治移驻宁古塔城,取宁古塔之意,改为宁安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宁安府改为宁安县。1914年6月,隶属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宁安县改由吉林省直辖,当时全县总人口17万余人,是一等县。东北沦陷后,宁安最初隶属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7年7月划归新设的牡丹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宁安县隶属绥宁省管辖。同年8月,将县境北部的新安镇、海林、横道河子等地区划出,设置新海县(县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销绥宁省,宁安县改隶牡丹江专区。1947年5月,将世环镇、镜泊、沙兰等地区划出,设置镜泊县(县址世环镇)。同年10月,隶属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宁安县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10月,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宁安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设立牡丹江专区,宁安县划归牡丹江专区管辖,同时将原海林县西部地区划归宁安县管辖。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宁安县曾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62年10月,将原海林县并入宁安县和林口县的行政区域划出,恢复海林县。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牡丹江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宁安县再度划归牡丹江市领导。1993年撤县建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宁安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这里是牡丹江流域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距今约3 - 5万年前,今宁安区域内的牡丹江岸边就有远古人类生活。在石岩镇南山和三道亮子屯发现的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