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蒙古族乡
胜利蒙古族乡是蒙古族聚居地,蒙古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这里的蒙古族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如居住蒙古包、穿着蒙古族传统服饰、举行那达慕大会等。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大会上,人们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比赛,展示蒙古族的勇敢和力量。同时,还会有蒙古族传统的歌舞表演,如马头琴演奏、蒙古族舞蹈等,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胜利蒙古族乡以畜牧业为主,草原广袤,水草丰美,养殖的牛羊品质优良。此外,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宁姜蒙古族乡
宁姜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厚,民俗风情独特。这里的蒙古族居民热情好客,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在饮食方面,蒙古族的传统美食如奶茶、奶豆腐、烤羊肉等深受居民喜爱。在居住方面,一些蒙古族居民仍然保留着居住蒙古包的习惯,蒙古包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宁姜蒙古族乡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畜牧业以养殖牛、羊、马等家畜为主。近年来,宁姜蒙古族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展示蒙古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
泰来县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唐虞三代直至周、秦时期,这里为涉貊族居住之地;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是夫余国和鲜卑族居住之地;隋、唐时期,成为室韦族居住之地;辽代时,属于上京道泰州辖地;金代沿续辽制,泰来依旧属泰州之地 。1206年(金泰和六年),蒙古尼伦部首领铁木真统一了大部分蒙古部族,在鄂嫩河畔建蒙古汗国,上尊号成吉思汗,开始分封其兄弟,泰来成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封地。1271年(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废蒙古汗国,改国号元,定都于大都,此时泰来隶属中书省泰宁路,元延佑年间改隶辽阳行省。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设兀良哈三卫(即福余、朵颜、泰宁三卫),隶于大宁都司,泰来属朵颜卫。1436年(明正统元年),兀良哈三卫改隶奴儿干都司。
清初,泰来为科尔沁蒙古十旗的扎赉特旗游牧之地,隶属于哲里木盟。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扎赉特旗境内莫勒红岗子(今吉林省大赉镇)设大赉厅,在塔子城设大赉厅分防经历衙门,隶于黑龙江将军(翌年改为黑龙江省)。1913年(民国二年)11月19日,撤销杜扎屯垦局,在“泰来气”设置泰来设治局,与大赉县划界而治,这便是泰来行政建制的开端。1917年(民国六年)1月,泰来设治局升为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东北沦陷时期,泰来县属伪龙江省。1946年2月12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解放泰来县城,2月20日,成立泰来县政府,泰来县属嫩江省。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1985年1月3日,齐齐哈尔市与嫩江地区合并,泰来县隶于齐齐哈尔市。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张平洋将军在泰来带领群众建立了人民自卫队,在铁路沿线多次伏击日伪和土匪,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他任嫩江人民自卫军副司令和嫩南分区司令员,在泰来解放前夕,不幸被反动的维持会谋杀 。泰来还是全国诗词书画之乡,走出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的书画家,其中泰来画家、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华,其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名动天下,是迄今为止印数最多的油画作品。
三、必游景点探秘
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泰来县城东侧,三面环城,一面靠山,总面积1365公顷 。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宛如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库。园内有植物494种,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姿态,春季百花盛开,夏季郁郁葱葱,秋季五彩斑斓,冬季银装素裹。鱼类有31种,在清澈的湖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鸟类更是多达16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21种 ,如优雅的东方白鹳、洁白的大天鹅、灵动的白琵鹭等。游客可以沿着公园内的栈道漫步,近距离欣赏湿地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生机。还可以在观鸟台上,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记录下它们的美丽瞬间。
江桥抗战纪念地
江桥抗战纪念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