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寺庙与道观
武圣庙
武圣庙位于道外区太古街,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道教庙宇。据哈尔滨地方志记载,武圣庙建于1919年,由道教金辉派第十三代弟子叶从瑞创建。当年的建筑有大殿5间,东西配殿5间。1927年信徒集资扩建了后殿5间,还有钟楼、鼓楼、土地祠、大仙堂、山门和围墙。这里解放前一直是哈尔滨市道教联合会的总会所在地,解放以后陆续做过多种用途,2005年正式移交给了哈尔滨市道教协会 。武圣庙供奉的是武圣人关羽,主要宣扬《孝经》和《道德经》。曾经有老一辈的人说起,武圣庙之前还有地道,抗日人员还曾经使用过,其中还有赵尚志,但这部分信息无法考证。武圣庙的部分建筑毁于拆迁,后来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制止下,剩余建筑才得以保留。2009年文物保护部门对剩下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2021年挂上了文物保护的牌子。如今,武圣庙虽已没有宗教功能,但它作为历史建筑,承载着道外区的历史记忆,其建筑细节,尤其是房檐上的骑凤仙人和五只走兽,十分精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
历史遗址
巨源古城遗址
巨源古城遗址位于道外区巨源镇,是金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800米,城墙残高1 - 3米,基宽约10米,顶宽约2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夯层清晰。古城内曾出土了大量的金代文物,如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巨源古城遗址见证了金代的繁荣与发展,是道外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民俗风情
道外区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0个系列近100个种类。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可以看到面塑、糖画、剪影、草编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这里的老式熏鸡、肝、肠、小肚等美食也独具特色,是道外区饮食文化的代表。
道外区的传统节日活动也丰富多彩。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表演热闹非凡,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吃粽子、鸡蛋,还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此外,道外区还有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如东北二人转、评书、大鼓等,这些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特色美食
道外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一大批“百年老字号”和特色餐饮名店。
- 老鼎丰:是道外区的着名糕点品牌,始创于1911年。老鼎丰的糕点选料精良,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细腻,香甜可口。其月饼、糕点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哈尔滨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 张包铺: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个名为张仁的年轻人从天津来到哈尔滨,开了一家包子铺。因包子皮薄馅大,远近闻名,“张包铺”在老道外立住了脚。如今,张包铺的排骨包是其招牌美食,肉馅鲜美多汁,搭配上松软的面皮,让人回味无穷。
- 李氏熏酱:以其独特的熏酱工艺和醇厚的味道而闻名。这里的熏鸡、熏肉、熏肚等熏酱产品,色泽红亮,香气四溢,口感醇厚,是道外区美食的代表之一,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 粘豆包:这是东北传统美食,道外区的粘豆包选用优质的黄米面和红豆沙为原料,经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粘豆包外皮软糯,内馅香甜,具有浓郁的东北风味,是道外区冬季餐桌上的常见美食。
旅游指南攻略
最佳旅游时间
道外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最佳旅游时间为夏季(6 - 8月)和冬季(12月 - 次年2月)。夏季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松花江畔的清凉;冬季则可以感受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参观冰雪大世界等冰雪景观,还能在道外区的街道上品尝到热乎乎的粘豆包等冬季美食。
交通指南
- 外部交通:哈尔滨拥有太平国际机场,国内外航班众多,游客可以从各地乘坐飞机抵达哈尔滨,再转乘市内交通前往道外区。哈尔滨也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多个火车站,可通过火车便捷地到达道外区。
- 内部交通:道外区交通便利,市内有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地铁可以快速到达道外区的主要景点,公交线路覆盖广泛,方便游客前往各个角落。此外,出租车和网约车也是出行的便捷选择。
住宿推荐
- 高档酒店:可以选择位于道外区繁华地段的星级酒店,这些酒店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
- 特色民宿: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附近有一些特色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