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清沔(生于1919年),男,黑龙江省宾县人,汉族,毕业于日本富山县黑牧高等农林学校。他系九三学社社员,曾任哈尔滨市人大常委和市委、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团成员,市对外友协副会长,太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清沔在农业蔬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解决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理论技术问题,尤其在全市塑料薄膜覆盖水稻育秧、大棚番茄、西瓜和西瓜嫁接育苗以及早育苗育大苗等技术方面获得很大成功,并研究出培育夏菜育大苗系列化的关键技术措施。夏菜育苗系列化是指温室育苗,大、中、小棚移苗,其优点是便于管理,秧苗质量好,产量高于一般育苗的15%。他在研究确定秋菜最佳播种期,解决秋菜抗病品种和霜霉病方面做出了贡献。张清沔肯钻研懂业务,自行设计的成套展品,在太行山区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科普展览。他制定的蔬菜育苗系列化技术措施获哈尔滨市一等科技成果奖。他乐于写作,善于总结经验,其写的农村科普工作经验总结,刊登于文化部《科普工作》半月刊上,并有《华北农业害虫》《刮风下雨》《农业增产新技术》等着作,还翻译了日本《作物轮作与技术》《作物抗病育种及其基础研究》等书籍。1981年他参加了“中国农业综合经营赴日代表团”(团员兼翻译)并写出考察报告和翻译原始资料约5万余字。他积极与日本友好人士交往,注意搜集日本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提供信息,他翻译的资料曾发表于《农业文摘》等刊物上。
必游景点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道外区中部,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19世纪末,道外区成为中国居民聚居地,20世纪初,闯关东移民使这里商铺云集,成为商业中心。20世纪20年代,民族工商业者为获得更好的商住环境,在建筑中融合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创造出中华巴洛克建筑,并逐渐形成建筑群。
街区内的建筑外观风格独特,临街立面是典型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运用浮雕、拱窗等装饰手法,西方纹饰、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如蝙蝠、牡丹、如意等 。而临街立面背后则是典型中国四合院建筑,形成前店后宅格局,平面布局和功能体现传统民族式文化内涵。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还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曾商号云集,创造了老鼎丰、大罗新、正阳楼等众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品牌。如今,街区内还集中展示了面塑、糖画、泥浆、沙画、剪影、草编等手工工艺,以及老式熏鸡、肝、肠、小肚等独特美食文化,是游客体验哈尔滨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绝佳去处。
靖宇公园
靖宇公园位于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始建于1917年,原名“东四家子公园”,1919年易名为“滨江公园”,建国后改名为“道外公园”,1985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改名为“靖宇公园” 。公园是集思想性、艺术性、休闲性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也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杨靖宇将军的雕像伫立在广场的里侧,底座上镌刻着“杨靖宇将军”几个大字,庄严肃穆。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一个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来到哈尔滨工作,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18日至2月23日,杨靖宇在身边战士和警卫员都牺牲的情况下,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5天5夜,被敌人围困在蒙江一个叫三道威子的地方,最终身中数枪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哈尔滨人对杨靖宇将军充满了敬佩,靖宇公园也成为人们缅怀英雄、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
道台府
道台府位于道外北十八道街建业一巷8号院内,是哈尔滨当时最高级别行政机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将军达桂会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联合奏准在傅家店设置“吉林滨江关道”,道台府便应运而生。道台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其建筑布局严谨,分为办公区、居住区、花园等多个区域。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哈尔滨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厚重。道台府内还陈列着许多与哈尔滨历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