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的技能报告里写着:"居民副业收入平均增长47%,社区技能自给率达83%,连小学生都会用3D打印修玩具了"。林深把自己的"无人机调试课"录成视频,"系统说有120人想看,分成能给女儿买套新绘本"。
沈砚舟在国际技能大会上展示了段视频:"这是非洲青年用我们教的'智能修车术'开的修理厂,现在每月能赚3000美元"。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戴厨师帽的大爷,你线上教的'老年营养餐'课,学员破万了;穿工装的小伙,你发明的'残疾人辅助工具',让500人能自己吃饭了"。全场沸腾时他补充道:"智能技能不是要培养多少大师,是让普通人有点傍身的本事——哪怕只是会修个拉链,能帮到别人,自己也体面。"
126 智能社区的共治计划
林深最近在社区APP上投了人生第一票。系统推送"关于小区篮球场改造的投票",附带着三维效果图:"方案A(加遮阳棚+2个充电桩)vs方案B(扩大场地+儿童游乐区)",下面还有居民的讨论:"我选A,夏天打球太晒" "选B吧,能同时带娃"。他点了A,三天后收到结果:"方案A以58%票数通过,下周开工,您可申请成为质量监督员"。
社区的"智能议事厅"更有意思。物业想涨物业费,必须先在系统提交"成本明细","电梯维护费涨了15%是因为换了智能梯控,保洁费没变但增加了垃圾分类服务";居民有意见可以"拍砖",系统会统计高频问题,"37人提到'绿化不够',物业已承诺补种10棵树"。居委会张主任说:"以前开业主大会,来的人还没吵架的多,现在线上投票率92%,谁也别想糊弄"。
"这共治计划,是让住这儿的人真能说了算,不是光交钱当冤大头。"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居委会,他刚从社区治理国际论坛回来,虚拟马甲上印着"我的社区我做主","你看这'权力天平系统',物业和业主的权利义务列得明明白白,比如物业有权收物业费,但必须保证'电梯故障15分钟内到现场',做不到就扣绩效"。
林深跟着社区志愿者体验"智能公示墙"。点开"公共收益"栏目,小区广告位的收入、共享车位的分成清清楚楚,"上个月赚了8000块,60%用来修健身器材,40%买了儿童滑梯";想提议"增加夜间巡逻",系统会显示"已有23人附议,达到50人即可启动讨论"。志愿者小陈展示着后台:"上周处理了12个问题,最快的'路灯不亮'两小时就修好了"。
共治计划实施一年,小区越来越像个家。有直播"邻里法庭"的,两家因漏水吵架,系统自动调取"房屋结构图+过往维修记录","302的防水没做好,责任在他,但402装修时破坏了防水层也有责任",最后各担一半费用;有播放"社区基金"的,居民捐的钱由系统管理,"王大爷捐了200块,指定用于流浪猫救助,每笔支出都有照片为证";还有展示"文化公约"的,大家投票定下"晚上10点后广场舞音量调低","快递车不准进单元门",违反了系统会提醒,三次以上公示。
民政部的社区治理报告里写着:"试点社区的居民满意度达96%,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连物业费收缴率都从70%升到99%"。林深老家的村子也用上了这套系统,"我爸说现在村支书想承包鱼塘,全村人都能在手机上看合同,谁也别想耍猫腻"。
沈砚舟在国际社区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装置:"这是我们的'社区大脑',能实时显示居民需求、资源分布,就像给社区装了个心脏"。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戴红袖章的大妈,你牵头的'社区公约'被全国推广了;穿西装的物业经理,你管的小区成了'零投诉模范',秘诀是每周开线上茶话会吧"。全场鼓掌时他补充道:"智能共治不是要搞高科技民主,是让住在一起的人能好好商量——毕竟,家不是谁一个人的,是大家的。"
127 智能信息的过滤计划
林深最近总算不用被手机弹窗烦死了。早上刷新闻,系统自动标红"您关注的无人机政策更新了",灰色显示"明星八卦(您30天未点击)";老婆网购时,屏幕只跳出"比您预算低20%的同款洗衣机",那些"9.9元秒杀"的垃圾广告直接被挡在门外,"已为您拦截17条诈骗信息,3条虚假宣传"。
社区的"智能信息站"更贴心。张大爷想查"高血压用药指南",系统会先筛掉"祖传偏方",只留三甲医院的文章,"您吃的硝苯地平不能和西柚同服,已同步到您家智能冰箱,放西柚时会提醒";找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