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家的旧洗衣机最近有了新归宿。系统检测到它虽然噪音大但核心部件还能用,弹出提示:"您的洗衣机可参与'家电再生计划',回收后将拆解重组为社区图书馆的自动翻书机,可兑换300积分+上门搬运服务"。他点了确认,第二天就有人上门,"这机器拆下来的电机,能改造成儿童摇摇车的动力装置,一点不浪费"。
社区的"智能物联站"里藏着不少门道。张阿姨把孙女穿小的衣服放进回收柜,系统扫码识别:"纯棉连衣裙2件,适合3-4岁女童,已匹配给5栋低保户的小敏,她妈妈说'太合身了'";年轻人淘汰的电竞椅被改造成"社区电竞角"的装备,"已消毒翻新,坐上去打游戏比新的还舒服",还贴着手写标签:"原主人说这椅子陪他拿过校赛冠军"。
"这循环计划,是让每样东西都能好好发挥余热,不白白糟蹋。"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物联站,他刚从国际循环经济峰会回来,虚拟工装裤上满是齿轮图案,"你看这'物品生命周期管理',你家的冰箱从出厂到报废的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快坏时系统会问'想修还是想换?修的话附近有3家靠谱维修点,换的话旧冰箱能抵800块'"。
林深跟着物联站管理员体验"旧物改造工坊"。女儿想把奶粉罐做成存钱罐,系统立马推送"卡通钻孔模板","先在侧面钻个投币口,再用丙烯颜料画成小熊";旁边的王师傅在用旧手机改造成监控摄像头,"系统给了拆解教程,把镜头拆下来装在鞋盒里,就能监控阳台的花草"。管理员小李指着墙上的大屏幕:"上周全社区回收的旧物,相当于少砍了20棵树,省了3吨水"。
循环计划推行一年,家里的闲置物少多了。有直播"旧物交换市集"的,居民带着改造好的物件来摆摊,"我用牛仔裤改的围裙换了个用酒坛做的花盆";有播放"材料共享库"的,装修剩下的油漆、瓷砖都能存在库里,"您家剩的半桶白漆,402的李姐刷儿童房正好用得上";还有展示"数字旧货铺"的,想找老式缝纫机的,系统能搜到"全城有12台闲置,3台愿意出租,日租金15块"。
发改委的循环经济报告里写着:"试点社区的资源回收利用率从43%升到91%,生活垃圾减量72%,连快递包装都能直接种多肉,因为系统推荐了可降解材料"。林深给老家寄了套"智能废品分类箱","现在我爸捡的塑料瓶不用堆院子了,扫码投进去直接变现,上个月换了台新收音机"。
沈砚舟在国际环保博览会上展示了个特别的展品:"这是用100个旧手机电池做的应急灯,能在停电时亮30小时,我们在灾区捐了1000个"。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戴手套的师傅,你改造的旧自行车成了社区共享代步车,每天有50人用;穿碎花裙的大姐,你发起的'旧衣改娃娃'活动,让200个留守儿童收到了礼物"。全场鼓掌时他补充道:"智能物联不是要大家买新东西,是让旧东西也能有尊严——毕竟,万物有灵,哪怕是个破碗,也能种出好看的花。"
125 智能技能的孵化计划
林深最近在社区"技能银行"里存了不少"时间币"。上周教快递员小周用Excel做台账,系统记了2小时;这周帮邻居调无人机参数,又赚了1.5小时。"等存够10小时,就能兑换张师傅的'红烧肉秘方'教学,他做的红烧肉据说能下三碗饭",他对着手机盘算着,屏幕突然弹出:"您的无人机调试技能被3人点赞,已升级为'中级技能',可收费教学"。
社区的"技能孵化器"更神。退休厨师李师傅想教年轻人做卤味,系统帮他设计课程:"第一课'选香料'(用AR展示30种香料),第二课'调老汤'(配智能测温仪),学费99块,包教会";开网约车的王哥想副业修电动车,输入"有机械基础+晚上有空",系统匹配了"电动车维修速成班","每周三、五晚上7点线上课,实操课用社区的报废电动车练手"。
"这孵化计划,是让每个人的本事都能变成饭票,还能帮到人。"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技能教室,他刚从国际职业技能论坛回来,虚拟衬衫上别着"技多不压身"徽章,"你看这'技能基因测序',输入你的兴趣和特长,系统能算出你适合学啥,比如林深你动手能力强,推荐学'智能家居调试',现在这行时薪80块"。
林深跟着女儿体验"儿童技能启蒙"。小家伙说想当"宠物医生",系统立马推送"迷你兽医套装","先用3D打印的小狗模型练听诊,再去社区宠物站当小助手"。周末带她去给流浪猫喂粮,系统会讲解:"小猫的耳朵脏了要用棉签轻轻擦,你看张医生是怎么弄的",女儿学得有模有样,还得到了"爱心小兽医"电子勋章。旁边的老太太在学"短视频剪辑",智能剪辑软件会自动识别"孙子生日最精彩的10秒","点这个按钮就能加音乐,比找人做省200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孵化计划推行两年,社区里藏龙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