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娱乐时间合理占比从41%升到86%,亲子互动时长增加2倍,连养老院的老人都成了'直播达人',平均粉丝500个"。林深给爱下棋的岳父买了"智能棋盘","现在老爷子天天跟全国的棋友对战,系统还会复盘'刚才那步跳马不该走',棋艺长进不少"。
沈砚舟在国际数字娱乐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项目:"这是给山区孩子的'星空影院',用太阳能投影仪播放电影,系统会自动匹配适合他们看的内容,上周放了《流浪地球》,好多孩子说想当宇航员"。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戴耳机的小伙,你做的'方言版动画片',让10万个留守儿童听懂了普通话;穿汉服的姑娘,你开的'传统游戏直播',教200万人玩跳房子、踢毽子"。全场欢呼时他补充道:"智能娱乐不是要让人沉迷,是让不同年龄、不同地方的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毕竟,生活再难,也得有点能笑出声的时刻,不是吗?"
123 日常里的生活拼图
林深站在社区的"生活博物馆"新馆里,玻璃柜里添了不少新物件:女儿第一次参加VR话剧的门票、林深居家办公时的虚拟会议截图、老婆在社区厨艺赛上得的智能评分卡、老妈智能手环里的广场舞运动记录。每个物件旁边都贴着张纸条,是家人手写的感受:"原来在家上班也能这么高效"、"广场舞还能在线上比,真新鲜"。
窗外,社区广场上正搞"智能生活嘉年华"。这边"社交角"有人在扫二维码加好友,"系统说我们都喜欢钓鱼";那边"职场区"在演示弹性办公,"看,在家也能签电子合同";老人区在教用智能设备打麻将,"碰!系统说这步打得好";孩子们戴着VR眼镜在"寻宝",笑声震得人耳朵疼。
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博物馆中央,背景是全球各地的智能生活场景:纽约的上班族在虚拟会议室开会,东京的老人用机器人买菜,里约的孩子在玩"足球VR游戏",系统在旁边教规则。
"还记得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吗?"沈砚舟指着玻璃柜里的旧手机,"那时候看个电影得去影院,交水电费要排队,想找个人下棋得满小区喊。现在你看——"他点开一个全息投影,无数个生活片段在眼前旋转:有人在虚拟职场开会,有人在社区互助群借酱油,有人戴着VR逛博物馆,有人通过系统给远方的父母看病。
林深的手机收到"本周生活碎片"推送:女儿在才艺赛上拿了二等奖,自己的项目提前完成得了奖金,老婆在社区换的新菜谱做了顿好饭,老妈的广场舞队在线上比赛拿了第三名。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周,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踏实。
社区广播里响起《欢乐颂》的旋律,是社区合唱团用智能谱架学的,虽然有点跑调,但听得人心里暖和。林深想起刚搬来这个小区时,连对门邻居姓啥都不知道,现在张阿姨会送饺子,李师傅会帮修水管,这日子过得像老面馒头,慢慢发起来,透着股实在的香。
沈砚舟的影像慢慢变得透明,像融进了阳光里。"你发现没?"他的声音像聊天一样,"这些智能系统最厉害的,不是能上天入地,是能把日子拼得更完整——想上班的能踏实干活,想回家的能舒服待着,想交朋友的能找到伴,想照顾人的能帮上忙。"
他最后指了指窗外那些笑哈哈的人:"你看他们,玩的玩,闹的闹,忙的忙,闲的闲,多像一幅拼图啊。智能科技就是那胶水,把这些零散的日子粘在一起,成了个像样的生活。"
林深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把云彩染成了橘子色。女儿举着刚赢的奖品跑过来:"爸爸你看,智能评分器说我是'未来舞蹈家'!";老婆发来消息,说晚上约了张阿姨来家里吃饭,"她教我做智能菜谱上的新菜";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是老妈发来的广场舞视频,配文:"我们队拿奖啦!"。
广场上的嘉年华还在继续,有人在体验智能职场,有人在参加社交派对,有人在学安全知识,有人在看孩子们玩游戏。这些声音、这些笑脸、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拼在一起,就是他眼前的世界。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处处都是活着的滋味。林深突然明白,这就是智能时代最该有的样子——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是缝补生活的线,是连接人心的桥,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就像现在,女儿在笑,老婆在忙,老妈在乐,他自己心里也踏实。这拼拼凑凑的生活,或许不完美,却足够温暖,足够实在,足够让人心甘情愿地过下去。
而这,就是21世纪最动人的文明——不在教科书里,不在新闻联播里,就在这些拼拼凑凑、热热闹闹、实实在在的日子里,在每个人脸上那抹不用假装的笑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