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视线。郝南曾任工部尚书,对林彦秋之名早有耳闻。沧山县的桑基鱼塘作为天下首创,在工部都是挂了号的。得知沧山县令林彦秋亦在此修业,郝南当即不悦道:\"吏部诸公是做什么吃的?如此人才埋没于此竟无人知晓?\"
当日郝南与林彦秋促膝长谈一个多时辰,所论多是沧山县桑基鱼塘之事。事后郝南曾私下对幕僚感叹:\"此子对民生见解独到,实乃不可多得之良才。\"这番评价林彦秋虽不知晓,却因这次会面,他重返江南之事因巡抚亲自举荐而定下乾坤。
大略将此事说与陈舒窈听后,她不由掩唇轻笑:\"早知如此,我该应下那桐城同知之职才是,如今悔之晚矣。\"
林彦秋把玩着腰间玉佩,笑道:\"桐城局势错综复杂,姐姐当初的决定,实乃明智之举。\"
陈舒窈轻摇团扇,深以为然道:\"正是。桐城府那些官员,整日里只知钻营升迁之道。李树堂在任时,因你在沧山县政绩斐然,赋税连年增长。可自他去后,这一年竟停滞不前。虽说与如今天下时局有关,但桐城官员尸位素餐,也是难辞其咎。\"
这番话引得林彦秋微微颔首:\"历任桐城知府,哪个上任时不扬言要振兴民生?可桐城经济始终不见起色,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正说话间,忽闻驿道上一阵急促马蹄声。一名青衣小厮策马追来,在马车旁勒住缰绳,拱手道:\"可是林大人车驾?\"
林彦秋掀开车帘:\"正是,阁下何人?\"
那小厮连忙从怀中取出一封烫金名帖:\"小的是郝巡抚幕僚李翔的书童。李师爷命小的来问,大人可已到省城?\"
林彦秋接过名帖,含笑道:\"已入城关,正在官道上。\"
书童闻言松了口气:\"郝巡抚吩咐,请大人今日好生歇息,明日巳时在巡抚衙门相见。\"
\"下官定当准时赴约。\"林彦秋拱手应下。
待书童策马离去,陈舒窈执扇掩唇轻笑:\"郝巡抚对你倒是青睐有加。\"
林彦秋把玩着腰间玉佩,似笑非笑:\"姐姐以为,他是看重在下,还是看重桐城这块地方?\"
陈舒窈闻言轻啐一口,眼波流转:\"你这滑头,如今倒是愈发精明了!封疆大吏要施政,自然需要地方官员鼎力相助。\"
林彦秋挑眉:\"姐姐的意思是...桐城府衙阳奉阴违?\"
\"我可没这般说。\"陈舒窈急忙用团扇轻点他额头,\"休要胡乱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