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胶着之际,陈志国忽亲临县衙。
\"不想林大人竟是张祭酒高足。\"陈志国抚须笑道,\"老夫与令师乃是同窗,当年在欧罗巴求学时,他习文墨,我攻冶铁。如今他是朝中大家,前日老夫进京,还特去讨教。\"
林彦秋心知这是探得自己底细后的套近乎,面上却不露分毫,恭敬奉茶:\"既是恩师同窗,请受晚辈一礼。\"
窗外竹影婆娑,陈志国鎏金杖头在青砖上轻叩三下,忽然话锋一转:\"听闻首昌记的人也在县中?\"
林彦秋神色不动如山,陈志国无奈苦笑,从锦囊中取出一卷绢书推至案前:\"贤侄且过目。\"
林彦秋展开细看,原是宝昌号愿出资协助兴建冶铁工坊。条件有三:焦炭坊须占股五成以上,其余产业不得少于一成,总计纹银三十万两。
陈志国捋须道:\"这条件可还称心?其中二十万两专用于焦炭坊。\"鎏金杖头在青砖上轻叩,发出清脆声响。
此等优厚条件,令林彦秋心生疑窦。他猜得不错,陈志国确与张祭酒暗通款曲,此乃后话。
交谈间,林彦秋忽觉陈志国身侧换了随从,不由问道:\"刘师爷何在?\"
\"哼!\"陈志国冷笑,\"若非念其多年随侍,早该下狱问罪。\"原来那刘师爷已被首昌记收买,事发后遭驱逐,范萱亦远赴南洋。
经月余磋商,沧山县终与宝昌号立约。签约当日,林彦秋着簇新官袍赴府衙复命,腰间玉带映日生辉。此事轰动桐城,因产煤之地虽多,能得宝昌号垂青者实属罕见。
恰在此时,董家小姐主持的煤窑亦破土动工。五个月后,所产煤炭将直供焦炭坊。秋风送爽,衙前老槐沙沙作响。
沧山县冶铁工坊之事,因得宝昌号鼎力相助,进展甚速。林彦秋随李知府赴临安城面陈抚台大人后,朝廷特颁诏令:沧山工坊乃利国利民之创举,既合格物之要,又符生息之道,特列为年内重点扶持之工政。
张祭酒亲临沧山,小住数日。师徒秉烛夜谈时,林彦秋方知宝昌号之所以如此慷慨,实因新坊竣工在即,若无充足焦炭,恐将难以为继。闻此,林彦秋捶胸顿足:\"早知如此,当索要更多!\"
工坊兴建,除省库拨银外,更得方巡抚引荐番商注资百万两纹银。资金既足,诸事顺遂。
次年开春,新科举子会议。此前李知府曾遣人征询林彦秋之意,林彦秋以\"沧山民生需延续既成之政\"为由,力荐方县丞继任。李知府从善如流。
及至放榜之日,方县丞果然高中,正式接掌县丞印信。衙门前爆竹声声,百姓夹道相庆。林彦秋立于廊下,望着新任县丞袍服上的补子,不由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