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的根基。结合明代治淮史料,正德年间这里确实发生过重大决堤,当时洪水淹没了十几个州县,事后朝廷追查,查出是负责修堤的官员虚报石料、土方数量,用沙土冒充夯土,导致堤坝强度不足,汛期一到就溃决了。”
研讨会的内容还没正式公布,就有队员把石碑照片和部分文字解读发到了社交平台,配文“古人诚不欺我,六百年前就有人痛斥水利腐败”。照片很快在网上传开,瞬间掀起波澜——微博上,相关话题半天内就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千万;抖音上,网友们对着石碑照片各抒己见,有人调侃“原来骂贪官是祖传技能”,有人感叹“历史总是在重复”;当地论坛更是炸开了锅,有网友翻出三年前某水闸坍塌的新闻,配上石碑文字截图,跟帖区很快堆起几百条评论,有人怒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六百年了还没改”,有人则质疑“考古队是不是故意炒作,想借古讽今”,还有人担心“会不会有人打石碑的主意,得好好保护”。
市文物局的电话被网友和媒体打爆时,林江正在防汛仓库核对设备清单。仓库里堆满了防汛沙袋、救生衣和抽水机,空气中弥漫着橡胶和帆布的味道。接到李教授的电话,他手里的登记表“啪”地掉在地上,纸张散落在满是灰尘的水泥地上,他却顾不上捡,声音都有些发颤:“您是说……石碑上的内容,和现在的水利工程问题有关联?”
“不好说,但值得警惕。” 李教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却依然清晰,“石碑上提到的‘食堤基’,和现在有些工程偷工减料的性质是一样的。我已经向省文物局申请了紧急保护,明天会带几位考古专家去你们单位,有些细节想请教水利方面的同志,比如明代堤坝的结构和现在的差异,还有当年溃决地段和现在水利设施的位置对应。”
挂了电话,林江愣在原地,耳边还回响着李教授的话。他低头看着地上的登记表,上面记录着防汛设备的型号和数量,突然想起去年查处的钢筋案——当时一批用于加固堤坝的螺纹钢,被施工方锯短了几厘米,再重新喷漆伪装成合格产品,若不是验收时发现及时,后果不堪设想。那些被锯短的螺纹钢,不就像石碑上记载的“硕鼠”,在悄悄啃食着水利工程的安全根基吗?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身旁的货架,发出哒哒的轻响,与仓库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奇妙地共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又闷又沉。
深夜,石碑被专业运输车辆送到市博物馆,暂时安置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库房里亮着柔和的红外线灯,既能保护石碑不受光线损伤,又能让研究人员清晰观察。灯下,青灰色的石碑泛着冷光,那些篆书仿佛活了过来,笔画间似乎渗出湿漉漉的水汽,恍惚间竟像是从六百年前溃堤的缺口里流出来的泥浆,带着河水的腥气和历史的沉重,静静诉说着那段被掩埋的往事。库房外,保安室的灯光亮着,保安师傅每隔一小时就会巡逻一次,守护着这件刚出土的文物,也守护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