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20章 共管煦洲

第320章 共管煦洲(1/2)

    大明联邦二十七年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里,各国使节的皮鞋声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沉闷的节奏。

    议事桌上堆叠的卷宗标注着“流民安置”“罢工记录”“粮价波动”等字样,最上面的《联邦民生报告》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各国城市贫民窟人口三年间增长47%,手工业者失业人数突破两百万,因土地兼并引发的械斗平均每月达19起。

    越国代表率先开口说道:“咱们越国易州府上周又有三千纺织工围堵官府,要求恢复被削减的工钱。我们的工厂主说,再不降薪就要关门,虞国的机器织出的布,成本比我们低三成。”

    明国使节翻开账本:“江南的的农民和商人把七成耕地改种桑树,粮田缩减导致米价半年涨了五成。江北的流民往南涌,每个县城都挤满了棚屋,疫病已经开始蔓延。”

    洪州共和国的代表摇头:“畜牧业的情况更糟。虞国的饲料添加剂让他们的牛肉成本比我们低一半,牧民要么破产,要么往内陆迁,草原纠纷比去年增加两倍。”

    这些抱怨指向同一个核心:虞国的工业化进程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带动了联邦整体生产力,也碾碎了传统经济的生存空间。

    各国的无产阶级,破产农民、失业工匠、失地牧民——数量激增,他们聚集在城市边缘,用罢工、请愿甚至暴动表达不满,成为悬在各国朝堂上的火药桶。

    对资本家而言,这未必是坏事。宁国的纺织厂老板们私下交流时坦言:“乡下涌来的劳力多了,纺纱工的日薪从五个铜板降到三个,还得抢着干。”

    明国苏州的机床厂甚至把工时从十二个时辰延长到十四个,理由是“有的是人愿意来”。但这种压榨的代价是社会动荡,越国上个月发生的纱厂纵火案,烧掉了三座车间,起因就是工头克扣工钱。

    各国高层更清楚,无产阶级的怒火最终会烧向政权。宁国皇帝朱奠培在密令中写道:“流民不是数字,是随时可能燎原的火星。去年鲁城的流民冲进粮仓时,士兵们根本不敢开枪,他们的父兄也在流民里。”

    解决之道在理论上清晰无比,中央研究所的农业专家测算过,若能将现有的粮食亩产再提高两成,就能养活多出的人口。

    工业部的报告则显示,若蒸汽机的普及率达到虞国水平,至少能创造三百万个工作岗位。但现实是,各国的技术瓶颈短期内无法突破,改良农具的推广需要时间,工厂建设依赖虞国的设备供应,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条路更直接:移民。将过剩人口迁往未开发的土地,既能缓解本土压力,又能开拓新的资源。

    但这个选项同样受限,南武洲的清理刚结束,土地分配尚未完成;北武洲的冻土开发需要特殊技术,目前仅能维持小规模据点;东瀚洲的岛屿被宁国、扬国瓜分殆尽,早已没有余裕。

    所有目光最终落在地图上的一个区域——煦洲。

    这片横跨南北的大陆,南部和中部已被越系十国掌控。三年前,越系诸国全力支持朱徽煣当选联邦事务总理,作为回报,联邦默认了他们对煦洲南部和中南部的开发权。

    如今,越系十国已在那里建立了基础设施,迁移人口超过两五十万,种植园的棉花、橡胶源源不断运回本土,有效缓解了越国的资源压力。

    但煦洲的北部和中北部仍是一片空白。这片区域比南部更广阔,有可开垦的平原,有尚未探明的矿产,足够吸纳数百万乃至千万移民。问题在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越系十国独占整个煦洲,那将使越系十国真的有联合起来打破现在的六强格局。

    “不能让煦洲变成越国的后花园。”明国使节在闭门会议上态度坚决,“他们在南部的开发基本完成,再往北推进,整个煦洲都会被他们控制。”

    宁国代表附和:“越系十国的商船现在已经沿着煦洲南部好运角建立收费据点了。真让他们占了北煦洲,我们的海军就得绕道走。”

    虞国的立场则更注重实际。朱昭熙在给驻玄中城代表的指示中说:“重点不是谁控制煦洲,是能不能尽快把人迁过去。只要能分流各国的过剩人口,共管也无妨。”

    经过七轮磋商,各国终于达成共识:由联邦出面,暂时托管煦洲北部和中北部,成立“煦洲开发总署”,统一规划移民、分配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各国按人口比例分摊移民名额,开发成本由各国按工业产值比例承担。

    这个方案无论是对于小国还是对于大国,都相当公平。越系十国保住了南部的既得利益,且在开发总署中获得了相当重的话语权;明国、宁国阻止了越系十国的扩张,又能通过移民缓解国内矛盾;小国们则得到了参与开发的机会,避免被彻底边缘化。

    最关键的条款藏在附则里:“待各国完成内部调整,且煦洲北部开发初见成效后,再按贡献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实施封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意味着,当前的“共管”只是过渡,最终仍要回到传统的势力划分模式,但至少为各国争取了缓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