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营地外的其他人也并未闲着。
多克和010的行动效率惊人,他们拿着米风的“鸡毛”当令箭,几乎搬空了小半个储备仓库。
各类物资被分门别类地清点出来,堆积如山。
而单提兰,则在执行安抚平民、协调转运的任务之余,开始思考一个更为长远和关键的问题:
系统的指挥架构。
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支部队的规模正在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未来只会更加庞大。
仅仅依靠米风个人的威望、多克的战场经验、010的强悍火力以及自己的协调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那两位最初负责看管囚犯的秦军老兵虽然忠心耿耿,但也只能管理一小部分人。
大多数乎浑邪新附军出于语言和文化习惯,更自然地聚集在他单提兰身边,那两位秦军老兵对他们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这种依赖个人魅力和临时安排的指挥模式,在战场上就是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极易在高压下崩溃。
乎浑邪军队或许可以这样,但以纪律和高效着称的秦军绝不能如此。
米风将来要想在秦军体系中立足,乃至获得更高地位,他麾下的部队就必须是一支令行禁止、结构清晰的正规军,绝不能是一群乌合之众。
单提兰对历史有过研究,知道部队该是什么样,不该是什么样。
于是,在忙碌的间隙,单提兰开始有意识地物色和招募人手。
他不仅接纳了更多投降的乎浑邪士兵和名声虽差但具备基本军事素养的宪兵,也将一些彻底失去家园、寻求生路的乎浑邪平民纳入队伍。
这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被秦国击败、家园被战火摧毁的人,会选择为“敌人”卖命?尤其是在乎浑邪当局长期进行仇秦宣传的背景下?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不傻,且要生存。
燕山城在乎浑邪人看来是繁华的边境重镇,高楼林立。
但若与新秦南方那些真正发达的地区相比,恐怕连一个规模大些的镇子都比不上。
而绝境长城旁的秦国边境城市——库伦,其规模更是相当于八个燕山城有余!
其繁华程度、生活水平、发展机遇,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加之许多乎浑邪商人和知识分子本就经常往来于两地,见识过秦国的强盛与秩序。
乎浑邪内部松散的民族观念和近乎虚无的国家归属感,使得“转变阵营”在心理和现实上都并非难事。
更何况,眼下战局明朗:
右贤王被刺杀,左贤王乌骓独木难支,而远在王庭的单于又是个年幼无知的毛头小子。
这个国家眼看就要完了,聪明人自然要早早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言归正传。
单提兰着手进行整编。
他将数量占大头的新附军打散,与招募来的宪兵、平民混合编组,而投降较早、相对可靠的士兵则单独成队。
所有小队的指挥官暂时都由可信的秦人老兵担任。
他打算等米风忙完,再申请调拨更多秦军基层士官过来,进一步提高队伍中秦人的比例和掌控力。
他计划等黑石堡的乱子平息,就将队伍拉出去,通过严格的操练和几场小规模、可控的战斗来“见见血”,慢慢将这支鱼龙混杂的队伍锤炼成一支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
单提兰并非科班出身的军官,这套思路,多少还借鉴了他玩过的某些战略游戏——主角不也是从各个村庄招募农民,然后通过战斗和升级,最终打造出一支无敌之师吗?
他认为,现实虽然复杂,但道理是相通的。
与此同时,多克和010那边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他们几乎真要把储藏室搬空了。
黑石堡的物资原本确实十分充足,但历经开战初期的消耗、米风突破收容区的大规模动用、持续不断的转运消耗,以及文斯文等人之前的调拨,现在的库存已然见底。
饮用水、压缩干粮、各种口径的弹药、备用能源、完好及待维修的战甲……所有能搬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被010那高效的传感器扫描记录,生成一份极其详尽的电子清单。
多克则指挥着人手,将物资装上车辆,并指定了专人负责看管这支骤然富裕起来的后勤队伍。
黑石堡的资源,正在快速地向“米风部”转移,为他们接下来的行动积蓄着资本。
换句话说,这是老天为他准备的大号补给站!
指挥部内,气氛沉静。
刘潜龙中校并未空谈大道理,只是啜着热茶,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平淡地讲述了几件军旅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旧事——有的是如何在一片混乱中收拢溃兵重整旗鼓,有的是如何在绝对劣势下设伏咬下敌人一块肉然后全身而退,还有的是吃了败仗后如何断尾求生,最大限度保存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