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 > 第174章 完善盐政

第174章 完善盐政(2/2)

西北盐池的蒙古女子,已能看懂《盐质分析手册》。她们说,盐粒在显微镜下的排列,和天上的星星一样有规律。"

    战后的两淮盐场,卫琳琅带着女官们建立了首个盐史博物馆。陈列柜里,从先秦的煮盐陶罐到如今的蒸汽盐灶,每一件展品旁都放着女盐工的口述史。当一位老盐妇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显微镜,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原来盐粒里真有 ' 咸' 字的笔画。"

    最让林璃欣慰的,是《盐政章程》的海外影响。暹罗使者在参观扬州盐场后,恳请清廷派遣女盐官协助改良湄南河盐田。她亲自挑选的三名女官临行前,林璃将刻有中暹双语的盐引递给她们:"记住,盐的味道不分国界,但盐政的智慧,要让天下人知道 —— 女子治盐,不是新奇事,是正经事。"

    次年春分,淮北盐场的晨雾尚未散尽,卫琳琅已端坐在朱漆案前。鎏金托盘里,新制的盐引泛着靛青色光泽,烫金北斗纹在朝阳下流转着神秘光晕。当她将其中一张郑重递给来自扬州的女盐商柳如霜时,对方布满老茧的手指剧烈颤抖,眼角泛起泪光:"卫大人,我娘说,她这辈子第一次觉得,晒盐不是下贱活,是能写进县志的手艺。"

    盐场深处,十二座蒸汽盐灶正吞吐着白雾。改良后的铸铁灶身布满精密管道,压力表指针随着沸腾的卤水微微震颤。卫琳琅望着远处盐田,三百余名女盐工正在阡陌间穿梭,她们头戴的竹编斗笠上,银丝绣就的盐晶图案在风中若隐若现,腰间挂着的黄铜哨子刻着绿萝卫徽记。这些曾困于深闺的女子,如今能精准背诵《天工盐法》,用特制的卤水比重计测量含盐量,甚至能根据云层厚度预判晴雨。

    天工院地下实验室里,林璃正专注地调试蒸馏装置。玻璃瓶中的白色晶体在日光灯下折射出七彩光晕,旁边摊开的《本草纲目》新注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她蘸着朱砂笔,在 "大青盐" 条目下工整写道:"取东海昆布熬汁,与卤水同煎,可补人体所缺之碘。" 恍惚间,西北戈壁的景象浮现在眼前 —— 哈萨克牧民的毡帐外,妇女们用雕花银盘盛放盐块,将最纯净的那一块小心翼翼塞进孩子行囊。如今,这些承载着智慧与关怀的盐块,即将跨越万里山河。

    这场始于江淮的盐政革新,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从岭南盐场到长芦盐滩,北斗纹徽记取代了陈旧的龙纹印章。当第一车加碘盐翻越唐古拉山口,藏族农奴们捧着带着海藻清香的盐巴,眼中满是惊奇;而在京城御膳房,林璃改良的低温盐渍法创造了奇迹 —— 用新法制的酱菜,在三伏天竟能保存三个月不腐。

    卫琳琅的密折随着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信笺末尾,她工整抄录了一首新创的盐工谣:"北斗照盐滩,算筹量海田,女子持秤杆,盐价稳如磐。" 林璃展开信纸,墨香中仿佛又回到三年前的江宁女子学堂。那时,她用粗盐粒教学生演算,姑娘们指尖还沾着胭脂红;如今,这些纤细的手指,已能拨动关乎国计民生的算珠。

    暮色中的紫禁城,盐政司露台亮起琉璃灯。兑换盐引的队伍蜿蜒如长龙,女官们身着月白色官服,腰间的青铜算筹碰撞出清脆声响。卫琳琅的官船正顺运河而下,船头高悬的 "盐" 字大旗猎猎作响,北斗纹在波光中明灭闪烁,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百姓舌尖的咸鲜与生活的希望。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