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 > 第163章 礼教冲击

第163章 礼教冲击(2/2)

的漕运改良方案,有商妇围着陈墨竹索要育儿手册,忽然想起在江宁女子学堂的第一堂课 —— 那时她们连握笔的姿势都要偷偷练习,如今却能在天子脚下直面千夫所指。

    三日后,顺天府衙门前出现了惊人景象:三百余名各州县的百姓代表,抬着 "女学救民" 的匾额,后面跟着推着独轮车的农妇、抱着账册的商妇、挎着药箱的医女。最前面的山东汉子扛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焦墨写着:"卫姑娘治好了梁山泊的水患,俺们村今年没淹一亩田!"

    礼教卫道士们的谣言开始不攻自破。当陈维稷在太学讲堂痛斥 "女子干政" 时,底下竟有学生拿出《京报》上的女官治绩:"老师可知道,户部度支司的陈墨竹,用算学算出了西北灾粮的最优调配路线?她的策论连军机处都抄录存档!"

    林璃趁机奏请朝廷,在《京报》开辟 "女学专版",让女官们亲自撰写治事心得。卫琳琅的《盐场改良十策》、阿朵的《苗疆劝学记》、陈墨竹的《算学救荒论》相继见报,连湖广总督都不得不承认:"女官治下的荆州,户帖整理效率比从前快了三倍。"

    这场礼教冲击最激烈的三月,中央学院的围墙被人泼满红漆,斑驳的朱色顺着青砖蜿蜒而下,像极了滴落在旧秩序上的血痕。可黎明的晨雾尚未散尽,学院门前便排起蜿蜒长队,簪着野花的鬓角与粗布头巾在晨风里轻轻晃动。那些背着竹箧的女子,有人指尖还沾着浆洗的皂角渍,有人怀里抱着裹着蓝布的绣绷,更有人将黄铜算盘系在腰间,算珠碰撞声清脆如早春的檐雨。当她们在门房登记簿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总会用带着不同乡音的语调说出同一句话:"听说这里能教女子算出自己的命数 —— 不是用八字,是用算筹。"

    立夏前夜,密折房里的油灯将林璃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纸上,与窗外摇曳的竹影交叠成网。她逐一审阅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密报:山东卫琳琅寄来的包裹里,除了工整的折子,还夹着半卷桑皮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青州、登州等地士绅捐赠的书目,连《九章算术》都出现了三次;贵州阿朵送来的苗文版《女学章程》别出心裁,靛蓝色的封皮上,用苗绣技法勾勒着头戴银冠的女子,左手持竹简,右手执算筹,脚边环绕着象征智慧的蝴蝶图腾。最让她眼眶发烫的,是一张皱巴巴的草纸,墨迹被雨水晕染得有些模糊,歪歪扭扭的字迹间,依稀能辨出 "黄泛区河工 " 等字眼 —— 那个不知姓名的女孩,用芦苇杆蘸着墨汁,在草纸上画下了三道笨拙的等号。

    恍惚间,林璃的思绪飘回半月前的宣讲会。烈日当空,国子监的老儒生们摇着折扇,目光里满是审视与不屑。"读了书,可还会做女红?" 其中一人捻着胡须,话音里藏着讥讽。卫琳琅不慌不忙解开锦盒,展开那幅耗时三月完成的双面绣。丝线在阳光下流转出奇异的光泽,中央学院的飞檐斗拱纤毫毕现,更妙的是窗棂处,竟用孔雀羽线绣出北斗七星,随着观者角度变换,星斗仿佛在缓缓移动。"我们绣的不是花鸟,是天下。" 卫琳琅的声音清脆如击磬,恰好有阵穿堂风掠过,绣面上的窗格影随风轻颤,像极了挣脱束缚的蝶,正要振翅高飞。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