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大教堂的穹顶在暮色中泛着暗金,主教西里尔在密室来回踱步,手中摩挲着祖传的银十字架。三日前,萧虎的信使送来密信:“冬防兵器短缺,需铜料百斤。” 这分明是试探 —— 教堂钟楼那口 “圣索菲亚钟” 重三百斤,铸于拜占庭时期,是教区的镇堂之宝。
“献钟,便是与蒙古彻底绑定;不献,恐招猜忌。” 西里尔对首席修士伊万道,烛火映着他皱纹里的犹豫。伊万翻开《教区档案》,指着天历三年的记录:“前主教因拒给蒙古兵提供避难所,教堂被焚。” 又取来萧虎颁布的《宗教令》:“将军虽异教,却允我等继续传教,比波兰贵族强多了。”
子夜时分,西里尔在圣像前祷告,忽然见烛火无风自摇,似有启示。他起身对伊万说:“去告诉萧将军,三日后,教堂献钟。” 窗外传来巡夜队的锣声,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东正教会与虎首堡的命运,便再也分不开了。
献钟那日,教堂广场挤满信众,有人垂泪,有人划十字。萧虎亲自带工匠到场,见那口铜钟悬在钟楼第三层,钟身刻满希腊文祷词,边缘镶着十二颗石榴石(象征十二使徒)。“需先卸钟耳,再分三段熔解。” 铁匠李铁牛仰头道,手中握着特制的 “分钟斧”(刃宽五寸,淬火七日)。
西里尔亲手敲响最后一次钟声,浑厚的钟声响彻基辅,信众齐唱《安魂曲》。卸钟时,教士们站在四周诵经,工匠们则默不作声地搭脚手架,两种声音在广场交织。当钟身触及地面,李铁牛发现钟内藏着一卷羊皮(前主教手写的《圣经》注疏),忙递给西里尔:“此物当留。” 西里尔接过,忽然对工匠们道:“熔钟时,加三勺圣油,愿兵器沾神恩,护佑此城。” 萧虎在旁冷眼旁观,见教士与工匠竟能如此协作,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三日后,军器坊送来首批用钟铜铸成的兵器:二十把短刀,刀柄缠着教堂旧经卷的布页。萧虎挥刀劈向木桩,刀刃嵌入三寸,赞道:“果然是好铜。” 命人送十匹绸缎给教堂:“重铸一口铁钟,虽不如铜钟响,却更耐用。”
献钟后第七日,西里尔让伊万带一份 “欧洲动向” 密报见萧虎。密报用希腊文写就,记着两条关键信息:“波兰国王调集五千援军,藏于喀尔巴阡山”“匈牙利王廷分裂,摄政王与王后各掌一军”。
“这些消息从何而来?” 萧虎盯着伊万,手指敲击案上的虎纹砚台。伊万答:“朝圣者从波兰带回的 —— 他们在教堂告解时,无意中说漏了嘴。” 这并非全是实话 —— 教会在欧洲有十二处 “朝圣驿站”,实为情报点,商人每季度会带回密信,藏在圣像底座的暗格中。
萧虎忽然用蒙语问:“匈牙利王后的兵力有多少?” 伊万一愣,随即用流利的蒙语答:“约三千,多是日耳曼雇佣兵。” 这是他去年偷偷学的,就怕有今日。萧虎起身,取来一幅欧洲地图:“告诉主教,若能再探得波兰援军的粮道,教堂可获免税三年。” 伊万退出时,见案上密报已被萧虎用朱笔圈出 “摄政王与王后不和”,知这条情报最合将军心意。
腊月寒潮来袭,基辅城郊涌来百余饥民,多是从波兰逃来的农奴。他们聚在教堂门口乞讨,有人喊:“上帝若在,为何让我们挨饿?” 西里尔闻讯,立刻请萧虎拨粮五十石,在广场设 “施粥点”。
分发那日,西里尔站在圣像前讲道:“萧将军赐粮,是上帝借他之手行慈爱,你们当守秩序,勿乱抢。” 教士们给每个饥民发 “圣饼”(掺麦麸的黑面饼),同时登记姓名、籍贯 —— 这些信息转头就送到了周显手中。有个瘸腿饥民想多领一份,被教士拦住:“上帝说‘按劳取食’,你若去修河堤,每日可领两份。”
萧虎派赵勇暗中观察,见饥民果然有序,无人闹事,回报:“主教比官差会管民。” 西里尔得知后,让唱诗班教饥民唱《感恩歌》,歌词改了几句:“虎首堡中粮谷丰,蒙主恩赐享太平。” 歌声传到城外,连巡逻的兵卒都跟着哼起来。
正月十五,萧虎应约到教堂偏殿议事,西里尔备了拜占庭式蜜酒(用葡萄与蜂蜜酿造)。“将军若能资助教堂扩建,” 西里尔开门见山,“我等可约束信众,三年内不与波兰教会往来。” 这是要切断本地信徒与欧洲教区的联系,彻底依附虎首堡。
萧虎转动着酒杯:“扩建可以,但需加一间‘译经室’,将《圣经》译成蒙文。” 西里尔心头一紧 —— 这是要渗透教会,却只能应承:“可,但需由我教区修士翻译。” 萧虎又提:“教堂需派三名教士入虎营,教士兵辨认欧洲旗帜(防间谍混入)。” 西里尔反问:“那将军需允我等在伤兵营设‘告解室’。”
最终议定的盟约写在羊皮纸上,分三份:萧虎存一份(用蒙文),西里尔存一份(用希腊文),教堂圣像后藏一份(用汉文)。核心条款:官府每年给教堂三十石粮,教堂则需 “监视信众动向,及时上报异动”。签字时,萧虎用的是虎首银印,西里尔盖的是教区铜章,